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莫沽:一碗雄黄酒

2023-06-18 11:10 来源:闽东日报

五月的风断去了春的尾巴,一扫寒气,带着温湿而来,正是“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的季节。溽暑来临,万物疯长之际,邪气横行,毒虫滋生,疫疠借机探出头来。

端午日驱邪最佳,是村里老少皆晓的理。记得我曾问过奶奶是否有啥依据?老人家用手指向屋外说,自己出门看看就晓得了。不用说,我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驱邪,所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插艾草、悬菖蒲、佩香囊、挂避毒丹、包粽子、饮雄黄酒……几乎每一种方法中,都少不了一个“香”字。

香,在甲骨文中,上下结构,上部为“禾”,下部为盛粮的器皿,意为作物成熟后散发出的芳香。福州十邑人家认为,香为人所好,为邪所恶。香亦为良药,房屋香味氤氲,不但使人心安神定,通经活络,颐养身心,还可以有效驱邪。古籍亦有记载诸香的特殊功效,如孙思邈《千金翼方》的防疫单方:乳香、降香、檀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各一两,晒干佩之辟瘟疫,烧之去晦气。老祖宗还认为,用香有讲究,端午之日用香,效果最佳。

古籍亦有类似的记载。如“飞龙在天”,爻出《易经·乾卦》,是指仲夏端午之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恰处于一年之中最“中正”之位,宜举行祭拜谒祖、祈福驱邪、休闲娱乐等活动。简单的仪式经祖辈代代的传承积累,加上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文化名人的传说故事,并赋予纪念意义,而演绎成了隆重的端午节。

福州十邑人家中,有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以避开闽王王审知五月初五去世忌日。谢在杭《福州志》记载:“闽中以五月四日作节,谓王审知以五日死,故避之。”然而,翻开《五代史·年谱》却发现:“审知以十二月死,非五月也。”那么,福州十邑部分人家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还有待于考证。

我的家乡坐落于古福州城之北,原属于福州十邑,只是一座人口不到千人的小山村,却也有一部分村民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我曾问过奶奶这一习俗的来源,记得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说,谷物蔬果皆由粗作人耕作出来的,理当由农家人先吃。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为,那些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村民,才真正是只懂得挥汗耕作,而不懂得享受的粗作人。不管端午节在初四过,还是在初五过,都离不开一个“香”字,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碗醇香的雄黄酒。

“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早在唐朝年间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饮黄酒避瘟疫的记载。清朝《珍本医籍丛刊》亦有类似的描述:“凡遇瘟疫盛行之时,若欲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盅,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盅,然后可食别样物件,自然气壮,决不染瘟,但不可至醉。”可见,“饮黄酒,避瘟疫”并非单纯的民间经验,千百年来在中医领域都在广泛使用,而加了具有独特香味和具有解毒杀虫功效雄黄的雄黄酒,驱邪效果无疑倍增吧。

儿时,每逢端午日,经一夜的酣睡,总是在一阵扑鼻的粽香、酒香、艾香和菖蒲的清香中醒来。听到窸窣的响声,奶奶就端来一碗雄黄酒让孙子(女)们吃。鹅黄色的雄黄酒色美味香,吃起来却呛人,孩子们多数都摇着头表示抵触,而奶奶总会想尽办法让每一个都吃上一口,哪怕只是啜一点点,末了,还得用食指沾上雄黄酒,在额头上点一个小圆点。喝过雄黄酒的孩子就在母亲的帮助下,穿上夏日新衣,挂上避毒丹手工挂件,佩上三角形、六角形或圆形香囊,系上彩绳,蹦蹦跳跳地到厅堂里找伙伴们玩耍去了。

一碗醇香的雄黄酒,哪怕老屋里住着十几二十个孩子,一圈轮啜下来后仍然剩有八分碗,奶奶将它放在饭桌上。开饭时,每位大人自觉地端起碗啜上一口,又一轮下来,酒还余下半碗。奶奶迈开小脚将这半碗酒洒在前后厅堂、照壁、厨房、房间、下廊、墙弄,甚至蚊帐上方等能说得上的边边角角。醇香的雄黄酒可以驱疫避邪,并非我们村的首创,因为我们村的肇基史仅五百多年。

据清乾隆版《福州府志》记载:唐时,岁节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锥粽、筒粽、秤椎粽。午日书符,作门帖,浴兰汤,以蒲与雄黄入酒,饮之,并制雄黄为筒,燃于屋壁床帐之上,小儿则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可见,使用雄黄酒驱疫避邪的历史更加久远。

一碗雄黄酒果真有驱疫避邪的神奇功效吗?

这让我想起儿时的两件事:一是一次端午节,我与小伙伴们正玩得欢,突然扑通一声,一位小伙伴倒下了。她的母亲闻讯赶来,发现孩子满面通红,酒味十足,知道他是多喝了雄黄酒,就背回家去,并没有人去理会这孩子究竟是醉了,还是雄黄中毒了。那孩子回家后,一直睡到深夜才醒过来。二是一位村民贪饮,将家里余下的半碗雄黄酒一口吃干了,妻子发现没酒洒屋子后,火冒三丈,夫妻两人为此大打出手。事后,日子又恢复了平静,那喝多了雄黄酒的孩子照样成长,那个没酒洒屋子的家庭也照样生活。

显然,一碗雄黄酒对一个大家庭来说,是起不到驱疫避邪效果的。在那温饱尚无法解决的年代,一碗雄黄酒更多的是为古老的节日,增加一份庄严的仪式感,并抚慰着村民们的心灵。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莫沽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