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郑美珊:今昔溪邳

2023-06-24 13:25 来源:闽东日报

溪邳,曾经是疍民上山后的一个栖息地。过去的疍民,也就是后来的“连家船民”,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家人蜗居一条破船的穷苦生活。

头一次去溪邳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有些渔民,要到父亲创办的六屿造船厂修造船只,父亲经常往来于闽东沿海的连家船民聚集地,忙碌时常不着家。一日,我瞅着父亲出门,执意跟去,父亲拗不过我的倔脾气,只好带我上了船。父亲驾驶着船儿在海上飞驰,不到一顿饭功夫,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溪邳村。上岸后,人们热情地向父亲打招呼。我认得他们中的一位大个子,他是村支书,来过我家,与父亲交情甚好。我环视周遭,一片荒凉,到处是趴在岸边的破船只,离破船只不到十来米的地方,有面无表情的妇女在织渔网。寒冬腊月,刺骨的海风刮得尘土四处飞扬。几座低矮的房子,在海风的呼啸中显得格外寂寥,这就是连家船民搬上岸居住的房子。村支书领着父亲走到一栋房前,推开一扇木门,屋内的船民围坐着,他们衣衫褴褛,赤着脚。临近年关,船民的船只大都会回坳修补,这时节也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都期盼父亲的到来。那一年,他们还要新造一艘30吨“丹阳船”。记得当时,他们修造船只的款额因缺口蛮大而愁眉不展,父亲就宽慰他们:“修船要紧,至于工钱,手头宽裕时再还吧。”

第二回去溪邳村,是在父亲多次念叨后,我才陪同他去,因怕路途跋涉辛苦,这次驱车出行。每当车子途经村落时,父亲就兴致勃勃地指指点点说:“这是梅洋村。”“这是宝岭村。”“过去,这些村庄都得爬山越岭;如今,不到半个时辰车子就到了。路通了,你们这代人真是有福享哩。”父亲经常看新闻,早知溪邳村今非昔比了,他向我介绍今天的溪邳村,说溪邳从前一穷二白,现在已有百万村财,村民搞渔旅融合,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还说《连家船民的美好生活》剧组也来溪邳村取景拍摄。父亲说得不亦乐乎。或许,溪邳村那些大事小事都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犹如游子对故土的牵挂,不然,父亲怎能说出溪邳村嬗变的许多细节呢。车至村中,我们见到了许多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研学取经的孩子。父亲见此情景,脸上挂满了喜悦。这时迎面走来几位老者,他们见了父亲,激动地直呼“师傅,师傅,你来啦?”父亲上前与他们寒暄拥抱,那种热乎劲,让人感觉他们之间就如同一对对好兄弟。当年和父亲来溪邳时,我才十来岁,我还记得我和父亲就在这位老支书家里吃饭,桌子上满满一大盆烧得黄灿灿的螃蟹,让我胃口大开,午饭一连吃了两大碗。

老支书拉着父亲的手,说:“今天知道你要来,我们几个老伙计的高兴劲就甭提啦,好久没见面,心里怪想你呀。”村支书暖心的话语,让父亲眼角湿润。一路上,老人们和父亲呱唧呱唧有说不完的话题,谁家孩子结婚啦,谁家女儿考上大学啦。父亲听了呵呵地乐着。老人们介绍说,现在溪邳渔民的孩子,出外工作的出外工作,出外经商的出外经商,留在村里的,先前是靠天吃饭,如今是牧海耕渔,他们发展藻类贝类养殖,尤其是大黄鱼、鲈鱼、石斑鱼、缢蛏、牡蛎、花蛤等海产品养殖形成规模,收益颇丰。老人们说着说着,那些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开了笑意,眯缝的眼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郑美珊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