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陈巧珠:石墩村的“百姓谋生合作社”

2023-07-30 09:27 来源:闽东日报

那天清晨,我一路向着西北,被初升的阳光牵引着去一个叫做“石墩”的地方。石墩,隐匿在重重大山中的小村庄,一个被镌刻在闽东革命史中的小村庄。

石墩村全貌

刚上车出发时兴致盎然,随着羊肠小道的起伏颠簸,甚至某个拐弯处的急刹车,我的身体就随之上下左右摇晃着前行,思维与身体渐渐剥离,精神恍惚中一言不发地将头依靠在车窗边,闭目瘫坐。也许只有这样复杂的地形,在闽东革命游击战中才占有优势。1938年,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后,桃花溪革命根据地连年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毁,闽东人民蒙受着巨大的苦难。面对一轮轮惊魂动魄的剿杀与围捕,游击队员们隐藏在山坞、山窝、山包中,石墩村百姓凭着智慧与勇敢,用自己的生命把革命的种子精心呵护。一小袋粮食、一竹筒食盐、几双草鞋……都是石墩村百姓的深情。前方打击日寇,后方守好根据地,艰难的日子哺育着坚强意志和血水相融情谊。尽管反动势力多次剿杀,深埋的根越长越深,深植到每个村民的心中。他们共同等待,共同坚守,期待着抗日胜利,期待着人民的队伍再回到这里。

1947年7月,阮英平回到闽东,桃花溪一带又点亮了革命力量大联合的灯火,根据地的星火又一簇簇燃起。他一方面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另一方面汲取北方老解放区的经验,发动群众创办供销合作社。他告诉大家:“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革命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当前,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团结奋斗,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一番话鼓舞了人心,创办合作社的念想在大家的胸膛中涌动。草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丝阳光,一滴露水,他们就能一直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将合作社定名为“百姓谋生合作社”,并制定了《谋生合作社章程》,“百姓谋生合作社”总社就设立在石墩村,同时还选出22位干部负责办社工作,并确定了“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从小到大”的办社方针。党的经费给予了前期的支援,社员们也纷纷入股,群众和游击队指战员在组织者的带动下自愿捐献,大批米、鱼货、纸张、雨伞等生活物资通过肩挑手提运输到位,先分发给了困难百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合作社还为百姓们杀猪、代售鸡蛋等,为他们创收,共享合作社的好处。有了革命队伍这个靠山,又有了经济支持,石墩村恢复了生机。他们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百姓们从合作社贷出来的款项与平日里赊欠的日常生活用品,通过日后的种植与创业,等有收入时还本合作社。村中的老人不由地感叹:“真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合作社,共产党真是为我们着想啊!”

这一举措深得人心,百姓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在田间地头劳作也感到了由衷地宽慰。

合作社创办的同时也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恢复生产开展敌后游击战奠定了基础。然而,国民党反动势力,容不得人民过上好日子。1947年11月,国民党省保警第5总队大举进攻桃花溪一带革命根据地,“百姓谋生合作社”被迫解散。虽然合作社存在几个月时间,但作为解放战争时期闽东根据地的一个创举,在老区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石墩村留下光辉的一页,在那座老屋里留下永远挥不去的合作社社员们的来往身影。扣一声老屋的壁板,会听到那嘀嘀嗒嗒的算盘声,在柜台的纹路里,会看到舒心的微笑。虽说“百姓谋生合作社”收场急切,但也算是功成身退。合作社解散,但人心更凝聚,党恩党情更深得民心。如今往来,虽不为借赊钱物,可借赊那份为民谋福祉的初心和那份创举。

石墩村合作社旧址

当我从简约的“百姓谋生合作社”纪念馆走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再领略石墩村时,感觉头顶的日光更加明亮,渍出的汗水洗过了我的心,再看村口的一面墙壁上,一排一排石墩村参加革命的子弟兵名单,一下子为村子骄傲,他们把青春献给时代,把生命献给了未来。好在时代不负青春,历史不负英烈生命,2018年,石墩村供销总社被中共蕉城区委、蕉城区人民政府列为“蕉城区红色文化旧(遗)址”,并对这座老屋进行了修缮。大门左手边一块木牌上用墨汁写着“百姓谋生合作社”几个大字,让我们铭记着那段历史;室内展出残旧的文字与图片,展出阮英平手绘的地图,让我们在今天的岁月里捕捉到曾经的革命足迹,寻找到革命先驱坚强意志。有形、无形、有声、无声,一切都如这座老屋院落深深地扎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挺立在代代人面前。

石墩村小,几十户人家;石墩村偏远,深隐在支提山中;石墩村生活条件艰苦,村庄挂在半山腰。可我认为石墩村大,大到革命力量生生不息;石墩村不偏,当年革命队伍根据地就在这里,村中流传着说不完的革命战争的故事。石墩村生活条件艰苦,然而他们正转劣为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溪边生长着红豆杉、桫椤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流经村口的溪水清得可以直接饮用,房前屋后都种着城里人向往的有机果蔬,几千亩的竹林翠可滴绿,零星茶园,清香扑鼻。

清风吹来,阵阵送爽,我仿佛借到合作社的算盘,拨打了一番,钱库、粮库、水库、碳库,石墩村拥有这“四库”,何愁不富。想到这富有的石墩村,便静下心大胆地开出借条,我要借这里静谧之境,借小溪淙淙流水,借稻田中的蛙鸣,借日里白云夜里星空,借这里的田园诗意,抒写美好的石墩村新篇章。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陈巧珠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