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梁敏生:杉洋怀想

2023-10-18 20:32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杉洋回来,总想着写点什么,可是思来想去不知何处落笔,或许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从理论和专业角度去分析评述,然而内心还是惦想着挥之不去,于是静下心来缓缓思量,任由思绪漫游。

记得多年前曾与一位校友去他寿宁的老家,在穿山越岭途中看到一些遗落在山旮旯或山野之间的村落,曾做过这样的感叹:荒芜、破败、人烟凋敝,曾经串起中华历史文明的山乡,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线。站在这些残墙断梁的村落前,滋味陈杂,是否重拾这些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的文明,使其成为后人汲取中华文明一课,还是顺其自然永远消逝在时光隧道里......一位好友看了朋友圈后如是说:有些人类的居所必然要消失,成为废墟,成为历史,就如当年的楼兰古城。今天逐渐荒废颓败的广大乡村,只不过是另一种不适合生存的楼兰罢了。

村落,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兴起,消落,有它自身的规律,最关键莫过于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休戚相关,而伴随村落兴衰的文化、文明,也在蜕变演化,或失或传或发展。

杉洋因公干私交,多次拜访,还曾在禅林祠的余家宗祠住过两回,逛禅林,攀白溪,观书院,游凤林,览文昌,能走能逛的都未漏下,这次应旅友之邀由土生土长的乡亲陪吃陪喝,细走漫逛,除知名景点外,多在村头巷尾信步闲庭,没想到在一片幽深的小巷里,似乎洞悉嗅得杉洋此地的千年人文气息,仿佛来到一个久违的文明,倍感亲切温馨,我们这些60后,多少都经历过:阡陌、青砖黛瓦、石板路、小巷、街坊、宅院的生活,这些农耕文明的烙印铭刻在生命记忆的深处,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已淹没进现代化的洪流,然而不期而遇的老街小巷、深宅大院、土筑农舍、石彻城墙,乡情乡愁一触即发,怀旧的情愫溢满心田。

杉洋镇昔称三阳、蓝田,以“遍地多杉木”易名杉洋。宋代设巡检司,明弘治年间筑有城墙(现仍保留有一段古城墙)。杉洋境内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代古民居198幢,是闽东古名居最为集中的村落,也是明清时期古田县除县城之外唯一的一座城池。当地对这些古镇宝贵的历史资源近几年开始了保护和整修,最富人文气息的古街开发初具模样,街牌、巷坊都做了标志,古老的宅院也有明文简介。纵横交错的青砖街巷,也将原来浇筑了水泥的路面,全部重新用石板、鹅卵石铺就,一起陪同的当地朋友,耳熟能详地为我们讲述了少儿时期的生活,他们家在哪条巷子,哪座房子是他们的祖屋,津津乐道,充满眷恋。我们走到一座造型别致的院落,门楣上写着“杉洋文化服务中心”,上面装饰着五颗红五星,院门呈圆弧形的造型,这是原来的小学,陪同朋友们的少儿时期都在这里识字学文化,这所学校建于民国时期,难怪与周围的宅院风格迥然不同,明显有西式建筑的模样,白色的墙面配着青石门框、木门十分和谐,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古街上的文昌阁,始建于宋建隆年间,整体建筑为正方形,供奉孔子、关羽和朱熹三人,U型回廊里有许多先贤生平事迹介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近代的两个人,陪同的朋友说他们小时候都见过,他们的事迹和故事在乡里广为流传,传为美谈。李若初(1893—1974),是福建省现代知名的书画家,著名易经专家黄寿棋的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草书在全国书法展荣列第六名,李先生处世极有原则,具有清标独立,不趋炎附势的脱俗情怀。不但许多名人文士慕名向他求书而且村居邻里乡民也随便请他题字送画,他都一一接受,欣然命笔而不计报酬。他自创了一枚“一文不值,万文不卖”的闲章,特意盖在自己满意之作上。这正是李若初安贫守道,淡泊人生的写照。黄海清(1918—1997)系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曾任毛主席的警卫员,身经百战,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到过朝鲜抗日根据地与苏联红军协同作战,解放战争参加著名的“四平战役”挂副团长之职冲锋陷阵,身负重伤,被送往苏联治疗,1949年9月21日,作为伤残军人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0年10月黄老转业回家务农,数十年不炫功,不向组织要待遇,体现一位老革命的博大情怀。他们的故事或许与当今社会人们追逐成名成家发家致富的轨迹毫无关联,在追求物质富裕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高尚的品行,高远的情怀,内心和灵魂的升华,值得我们去求索,用心灵的力量引领更有意义和内涵的生活。

这里文明悠远,积淀深厚,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两度到蓝田书院讲学,在书院石壁上还留下“蓝田书院”的真迹,先贤过化奠定深厚的文脉,千年来竟出过2位状元、90多位进士、200多位朝廷命官,他们从政为官,经学治世,被历朝历代传颂褒扬。“先贤足迹,片土芬芳”,杉洋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列第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蓝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 宋代外乡文士李廷芳当年这么赞美过杉洋。走在龙溪新建的仁寿桥上,欣赏着省内外书法家留在桥上的墨宝,内容丰富,文采盎然,堪称古镇文化长廊,夜晚仁寿桥在霓虹灯辉映下,如一条美丽的彩虹横跨龙溪两岸,正是:“上下水波虹影漾,往来人迹雁行连”。桥头匾“安澜保障”正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而桥尾“仁里淳风”正是此地文明传承的最好写照。

这次在杉洋逗留闲逛,算是对此地的深度游了,欣欣然间,对这里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有些许忧患,或许正是萦绕在心里的一个杞人忧天的纠结,感觉当地在规划能力、资金筹措、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开发水准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方面合作,形成良好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传统村落得以真正保护和传承,成为历史、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资源。宁德像杉洋这样的有历史积淀、文化厚重的传统村落并不多见,传统村落的保护修复,事关文化传承和文明传递,只有将文化传承文明传递下去,才能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前行,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努力去实践。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梁敏生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