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 | 吴祥辉:关于李师江的《丝路古船》

2023-10-29 19:18 来源:福建省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历史、追忆与释怀

——关于李师江的《丝路古船》

吴祥辉(厦门大学中文系)

《丝路古船》  李师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每一位长篇小说作者都拥有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其作品见证着文风的登堂入室。《丝路古船》是宁德籍作家李师江继《逍遥游》《中文系》《黄金海岸》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以多线并行式的结构展现了二十五年前的泉州古沉船盗掘案,并以群像式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古船盗掘中警与匪的斗争悬疑。从写作技法,遣词造句,人物设计等方面来看,《丝路古船》是李师江多年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

对生活细节的感受力是一名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才华,坚守是让这种才华成立的关键。《丝路古船》正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写实风格。正如李师江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提到:“你必须尊重和感受生活一瓢一饮,爱惜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感受一点一滴的温暖,接近人群,感受每一天的重生与创造。曾经看不上这、看不上那,好高骛远,那是对生活的误解。”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寻求人生的厚度,重新回忆点滴来为过往做结,这是《丝路古船》的创作起点。

《丝路古船》被作者当做是对一位逝去老友的纪念,岁月长河冲洗下的斑驳记忆在名为情思的感性中也逐渐变得明晰:“我想写他的故事,可无从下笔,太血淋淋了,不知所以……时间最终缓解了我的情绪,写作疗伤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身体的恢复,近年算是平静下来,特别是疫情期间被困家中,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感悟。”以曾经的海上丝路起点泉州为追忆的原点,李师江把这份追思和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跌宕起伏的警匪争斗,足见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对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生活在对前半段人生的追忆之中是后半段人生的常态:看不清过往走过的路,脚底踩着的便是虚无;追忆不是画地为牢与止步不前,而是一种自我开解。小说中作者极力笔墨塑造的“船仔”作为“一个海岛上自由而固执灵魂”,既寄托着追思,也是与过往的释怀。

从记载北漂过往的《逍遥游》,到剖析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中文系》,无论语调深沉还是“轻佻”,李师江的作品总是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丝路古船》也是如此。未来是未知的,现实是迷乱的,而过往是清晰的,未来世界线正在或是将要无数次地发生“位移”,可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深刻埋藏在历史脉络之中,它等待着被有心人发掘。不论是文中淹没于深层海底的古船遗址,亦或是出场的每个人物,都存在着值得深挖的“过往”。作者以现实和历史交织的方式,用尽时间和心力,诠释着他们的“光”与“影”,记录着他们与海的命运交织。随着“元青花瓷碎片”的出土,平静的海底世界将掀起前所未有的波澜。文物的保护与盗掘,警察的追踪调查与文物贩子的偷采偷运,期间发生的勾心斗角等现在与未来都在上演,而作者描绘的是过往斗争的一个小片段,笔下的每个人,每件物都是他有意塑造的历史见证者。沉在海底的,漂在海面的,被海水浸透的“湿漉漉的灵魂”,孕育于海岛又囚禁于海岛的,来自于海岛又回归于海岛的,正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他们被赋予“海”的意味,被赋予命运的启发。

从表面上看,《丝路古船》故事背景被倒拨回二十五年前的一九九八,但实际却不止如此,它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这部作品中,李师江以群像式的手法描写了十多位人物。这些人物中,有淳朴的岛民,有凶残的偷盗分子,有机警的公安,更有只属于大海的“局外人”。他们过往经历的不同形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因十几年前妻子的失踪而虔诚信奉妈祖,成为“水鬼”的“老欧”;因父亲被批斗至死而走上古董走私的“练丹青”;因过往心理创伤而成为一名公安的“郑天天”;因天生水性和早年丧母而沉醉于大海的“船仔”……他们从过往走向新生,从无知走向已知。围绕沉船展开的文物侦查追捕也好,隐匿走私也罢,每人身上的独特“烙印”划定了他们行动的规矩和底线。举例来说,我个人最欣赏的人物是小说中的文物贩子练丹青。他所说的“干完这一票大的就金盆洗手,做个好人……我想做一名好父亲”,既是一种胆识过人的气魄,也是他对迫害至死的父亲“只有狼心狗肺的人才能过得好”教导的遵循。练丹青也正因为未能理解父亲所处的特殊年代和内心私欲的膨胀变得越来越大胆而走向文物走私偷盗。他由于深陷儿时的心理创伤和对妻儿惭愧的泥淖之中而看不到时代与人心的变革,最终被女儿“出卖”被捕。但再度入狱的他达成了与过往的和解,女儿在“出卖”时亲口承认他的父亲身份感化了这块经年累月的顽石。一九九八年的练丹青完成了同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的自己,同迫害至死的父亲的跨越时空的人生对话,内心的创伤过往在下一代亲情的滋润下被抚平。这反倒有些“伤痕文学”的意味——作者暗中把历史文化的大故事转化为了个人命运的小故事:独特的、唯一的、个人的、具体存在的故事。此时练丹青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他不再是单一的面目可憎的文物贩子,而是因为童年经受丧父打击,缺乏正确初始引导才走上犯罪之路的可怜人。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丝路古船》既给了“练丹青”们一次“对话”的机会,也让我们去反思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过往——那些造成普通人悲剧命运的时代“大山”。这也是李师江作品惯有的历史厚重感。

李师江在《丝路古船》的创作感想中表示:“故事的背景是海上丝绸之路。写完后,我觉得意犹未尽,大概会写三部曲。第二部已经构思完毕。”笔者衷心期待着李老师的下一部鸿篇巨制!

来源:福建省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