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 | 郑承东:唯一宁德·自序

2023-10-29 19:39

郑承东:唯一宁德·自序


我家有猫,名“忽忽”品属金吉拉。一身白毛,夹些灰白。好静。脖子处有圈长毛,眼色似墨绿宝石,常喜欢蹲着,或趴着,如狮威严。处久了,“忽忽”的眼神和肢体便与我们有了懵懵懂懂的交流。我下班推门而入,常看见它朝向门口蹲着,帅帅地看着我,眼神一直追着我,好似期待我的抚摸。我到卧室换衣,它便一路尾随,躬着腰,绕着我的脚跟,与我耳鬓厮磨。但大多时,“忽忽”常无目的地在家中四处游走,忽而也会动如脱兔,无目标地追逐,或一跃而上半人高的花架,没来由地傲视。那神态,便是梦游。


其实,我一生的大多时光也如“忽忽”,无目标地追逐,没来由地傲视。我爬上山顶,常有诚惶之感。我走在海边,却有泱泱之惑。 这一路走来,踟躇于山隅,微醺于绿渚,徙倚彷徨,走得有些迷迷糊糊,看见的风景,遇见的人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临近耳顺之年,突然想着,这辈子要活得明白些,不能再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于是便开始念念在兹,认认真真地去学着写一些文字,好对一路走来随性散落的坛坛罐罐,进行修补、擦拭、整理和归位,或者丢弃。

我生活的地方,叫宁德,这是在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古人将长溪县的宁川乡和古田县的感德乡,合并为一,各取一字,才有了现在的“宁德”。至于为何取其名,当代人把她诠释成:宁静致远,厚德载物。或者,这也是古人取这地名的本意。

为什么取这地名呢?或许和宁德独特的地理地貌有关。宁德地理地貌就如一块压缩饼干。而“压缩”这块“饼干“的推手就是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这时间大约在燕山运动晚期。强有力的地壳运动令原先延绵的群山、宽阔的沿海腹地平原与连绵的海岸线全都挤压在了一块,褶皱隆起。而上帝再施一记拳,重重击在了中国黄金海岸线的腹部,那腹部的塌陷处便形成了葫芦状般的神奇海湾——三都澳。

于是,山与海的距离被拉近了。那山是峻峭的,可以断崖临波,直眺大海;那平川也是狭长的,可以朝发夕至,直入大海;那大陆架也是垂直的,可以成深水港湾,直立黄金海岸。从地理地貌特征看,这便是宁德有别于他处的“唯一”性。

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从河流迈向海洋。只不过,宁德的山与海是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也将山中岁月、溪畔时光及海岸蔚蓝“挤压”在了北纬26~27度的黄金海岸线上,而这海岸线也是狭长的,阳光大海与小桥流水可以朝发夕至,从而造就了这一区域有别于他地的很独特的生存形态:山与海的距离拉近了,便是山珍海味俱备、俱佳。山珍,可以通过霍童溪,或者长溪运到海边;海味,也可以逆流而上,山里人隔日便可享舌尖之福。屏南寿山人种的茶叶可以挑到莒州,由莒州通过霍童溪船运到三都岛,再漂洋出海,到英伦岛、到美利坚、或者俄罗斯,海上茶叶之路由此铺就。这在山与海各自独立形态的地域,是难以做到的。山里人、内陆人和海边人的生存形态如此亲密接触,既是各自独立,又相爱相生。宁静致远以向海而生,厚德载物得以和气生财,“宁德”地名或由此而来。

地理地貌的“唯一”性,也决定了它文化特质的“唯一”性。古时造船大都是就地取材。闽东依山傍海,海边群山茂密的森林是造船天堂。三国时,东吴政权便在霞浦古县设温麻船屯。为了统筹造船所需林木资源,西晋时设温麻县。温麻县管辖的沿海一线有:霞浦、福安、福鼎、罗源、连江与蕉城大部,这六个区域处黄金海岸线,水深澳多,港汊密布,是建设港口与造船场的天然之选。而山区一线有:苍南、泰顺、政和、松溪、寿宁及蕉城山区一部等,这六个区域都处于鹫峰山脉,森林广袤,巨木苍天。尤其是涧溪密布,条条归东海,这就为从深山放排,运至温麻船屯开辟了通道。

一艘船促成了温麻县的设立。以造船业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明直接孵化了闽东早期农耕文明的标志——县治时代的到来。

因为海,一艘船开通了东吴都城建业(南京)与温麻船屯之间的海上航路。闽东从此与北方农耕文明链接。宋末南逃的王室船队、明代的郑和船队、明中后期日本海盗船队、清初的郑成功船队等,都曾深入到三都澳腹地。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到一次次北方氏族的南迁,闽东的青山绿水,犹如桃花源,成了一路风餐露宿,血雨腥风南迁的北方族群最佳的栖息地。那些皇室、官宦、文人、官兵、匠人与优伶也随之将中原文化南移,沉淀下来,又与古越海洋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宁德独特的文化基因传承,在南方山海间开花结果。为了避难与栖息,这方山海的人便养成了与世隔绝,不争与隐忍的性格,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自己和后代求一份安逸与传承。求“安宁”讲“厚德”的基因就这样在方山海世代承袭。

因为海,从北方来的匠人在这方桃园造船开渠,带来北方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最早在闽东唱响山海交响的应是孙吴政权。温麻船屯要造船,必要开发经营闽东的山海资源,除了接收北方政权流放的囚犯(谪徒)和征集当地的工匠造船,还要利用温麻县的行政管辖权,统筹调度山区一线的伐木放木。北方船工与古越人造船技艺的融合,便有了八槽舰的传承,更令中国的水密隔舱技艺远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至今被列入联合国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农耕文明的根本——水利文化,在隋代,也被其谏议大夫黄鞠带到了霍童,黄鞠水利工程更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黄鞠还将河南民间流传的中原发达的种稻技术、民俗文化,如纸扎、铁枝、线狮、高跷等传授给霍童村民,由此便有了中国南方社戏文化的活化石“二月二灯会”而霍童线狮也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海,宁德古来就成宗教文明的聚光之地。东吴建业与温麻船屯海上航线的开通令官吏、士兵、谪徒和避难、谋生人群涌入闽东,茅山道士也随之南下开辟净土,霍童山道教一时兴起。唐大道士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排行榜中,将霍林洞天列为第一,位居五岳之前。“霍童洞天”成中国道教天花板。在中国,有一道独特的宗教景观,那就是“佛道并举”。中国的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之间,没有如西方的异教徒战争,它不仅能做到和平共处,往往还会相得益彰。从东汉始,仙风佛雨滋润着这片山海充满灵气。南方道教圣地——三十六洞天之首“霍童洞天”与佛教天冠菩萨道场——支提寺的盛名令许多方家道人、高僧大德飘然而至,炼丹坐禅,唱经颂咏,喃声成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儒释道合一,在这方求“安宁”,讲“厚德”的山海,犹入桃园胜境,春风化雨,山清水秀。因此,古田籍人士圆瑛法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还真是水到渠成。


因为海,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渡波而来,率先在闽东登陆。1625年艾儒略前来福安传教,天主教传入闽东。1632年,天主教多明我会在福安建立了在福建、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点。1633年,方济各会士利安当和道明会士黎玉范到福安罗江传教,收留了一位崇佛的子弟,到1685年,这位子弟——罗文藻成为中国天主教第一位华籍主教。两百年后的19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又传入闽东。1895年,古田发生震惊中外的“华山教案”,再次震动朝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8日),清廷镶红旗协领明玉会同税务司前往三都澳开关,“福海关”成为清末闽三大海关之一,三都澳港正式对外开放。24个国家在此修建泊位、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了英伦、美洲与俄罗斯。

前后274年间,在闽东大地发生的东西方文明的邂逅与交集,海岸惊雷,风云际会。1643年,与利安当同行来闽的黎玉范返回欧洲,向罗马教廷传信部报告有关耶稣会士在福安顶头允许教友按民间习俗祭奠孔子的情形。罗马教廷于1645年9月12日发布通谕,禁止天主教徒参加祭祖祀孔,并不许当时中国各地天主教堂悬挂仿制康熙皇帝赐给汤若望的“敬天”大匾。此举引爆了全欧洲神学界和知识界对中国礼仪问题的激烈论辩。期间,竟有9位教皇、两位皇帝、3位国王以及罗马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教廷的传信部、圣职部、各个修会的“掌门人”、巴黎大学神学院以及欧洲一些最杰出的文化名人都曾涉足“礼仪之争”。

一场缘于闽东、长达三个世纪的“礼仪之争”,是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空前的大接触和大碰撞,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最有质感的笔触,更是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一段值得深思与寻味的历史记忆。唤醒这段记忆,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走过的来时路并不单调、狭窄与闭塞,而是八面来风,色彩斑斓与文化之多元真得中华开放风气之先。

除了一片海,宁德还有两条溪流将山与海相连。一是交溪,又称长溪,东溪源于太姥山脉、鹫峰山脉,西溪源于洞宫山脉,两溪于福安交汇,流经下游成了赛江,过白马港,注入三都澳,流向东海。坦洋工夫茶便顺流而下,飘香远洋。还有一条溪流便是霍童溪,它源于鹫峰山脉、洞宫山脉之间,流经屏南,经霍童,至八都金垂注入三都澳。我的成长就与这条溪流、这方山海有关。

我的中文专业训练学校是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便在城区的东湖塘华侨农场子弟中学任教。校设大门山。其下便是烟波淼淼的东湖塘。东湖塘是海湖。依山东眺,一座水闸桥立于波光之上,因有25孔闸门,当地人便称25孔桥。凭桥远眺,闸外便是三都澳出海口,海中那隐约岛国便是三都岛。涨潮时,25孔桥开闸,闸内便是一湖荡漾,漫进城郭之滨,烟波淼淼,渔舟唱晚。退潮时,城郭脚下,露出滩涂,栖居于湖中小洲的白鹭便成群在滩涂上踱步,在湖滨游人的咫尺间从容啄食。 一座城郭中有海湖曼妙,可以看舟楫撒网,可以观鸥鹭翔集,这样的景致,想必也是海滨城市中的“唯一”。


依山西眺,层峦叠翠。三都澳淡水注入的源头便是西边层峦中的霍童溪。我后来专升本,到省城去进修本科。毕业回来,就改行在蕉城区从事媒体工作,更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常常就会拎着相机,流连在美丽的霍童溪畔。常常拍着拍着,突然感觉这些画面都“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念中文时,古典文学的第一课是《诗经》。《诗经》里那些发生在河畔的农耕文明时期人类早期的爱情,或其他种种悲欢离合的情绪与故事,其实早已烙印在心。摄影就是拍内心,念《诗经》时,内心里早就存着各种画面,只是等待客观景物和内心相吻合,一旦看到与内心相吻合的景物,拍下来,就是自己要的影像——

霍童溪是农耕文化的活画卷:在河之洲,牧童夕归,艄公野渡,蓑翁农夫,采茶村姑。这些在《诗经》经典的画面依然还沿溪叠映 ,使霍童溪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惆怅。溯流而上,赏着眼前的风景,时不时地,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般的经典画面随之如浆声轻响般,拨动着你的心弦,仿佛霍童溪流动的都是诗经的潺潺乐章。

霍童溪满溪流水香,奔向三都澳。在澳内官井洋的回旋间,霍童溪的淡水与来自东海的咸水邂逅,耳鬓厮磨,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柯尔蒙”,又令三都澳内的“小海鲜”格外地鲜美,独一无二。从河流奔向海洋,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就这么以“最舌尖”的方式交融了,孕育出的“唯一宁德”,鲜美而又醇厚。宁德人就这么下海造船,上山建桥(木拱廊桥)。农时种茶开渠,闲时吟诗舞狮。山海匠工文化世代承袭。

山海朝发夕至,岁月蓦然已晚。如果说,闽东文化是一束很绚丽的光,那么,她的每一道光谱里都住着一个人或一群人,他们是为了生活而励志者,为了情怀而跋涉者,为了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者,他们的际遇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由此而聚拢成闽东之光,光耀山海,以致“唯一”。 我是个赶了个大晚的采光人,日往菲薇,月来扶疎,于山海,于青丝白发间,追光拾影,《唯一宁德》是以成辑,留光后人,聊以慰藉。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郑承东

编辑:林翠慧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翠慧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