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冯雯:固若金汤   

2023-11-04 09:19 来源:闽东日报

“穿门越堡叹千秋,莫道英雄万古流。”闽东古堡,海涯屏藩,军事遗存,悠远绵长。一座古堡记录的是一座小城的历史沧桑,更是堡内人民屡退倭匪的血雨风霜。

于古堡高处眺望,千年战火硝烟宛若重现,远古战场的厮杀声荡气回肠,诉说着闽东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敌的历史篇章。

据《福宁府志》记载,闽东地区最早的石城堡在柘洋(今柘荣),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当时建城堡的目的,并不是用于抵御倭寇,应该是为了防范兵灾或者匪患。但在将近两百年后,城堡成了抵御倭寇的利器。《福宁州志》记载:“嘉靖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倭破桃坑寨。八月初一日,连攻柘洋堡不克。”当时,倭寇进犯柘洋,柘洋人民奋起反抗,依托城堡固守击退倭寇。这段英勇战绩大大激励了闽东人民的抗倭斗志,之后福宁州沿海地区纷纷效仿,“于是乡人始知有城堡之利而沿海五十七堡次第创筑”,依靠相继修建起的数十座御倭城堡,闽东人民多次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取胜利。

马面,又称敌台,在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守城录·守城机要》中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冷兵器时代,此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内,再加上每两个马面就能与城墙互为作用,形成交叉火力并消除城下死角,增加防御面积,能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可谓一举三得。此外,为了提高马面的战斗及防御能力,其上常建敌楼用作屯兵和瞭望,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城门是一座城池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强化城门防御能力是必要之举,由此,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瓮城随之诞生。在《武经总要前集·守城》中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通过瓮城引入,制造瓮中捉鳖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若是探究中国古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便开始有了土筑城池,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而修筑墙体的版筑技术,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这从《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便可得知。版筑,即将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了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技术大大提升,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此种以绳索收束墙板来固定取直的方法。而在土筑城墙技术传承数千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土筑史上的奇迹,即统万城的“蒸土筑城”法,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最终拥有石头一般的坚硬与抗毁力。

闽东古堡大多选择以石垒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城堡的防御性能,而且可以防止敌人偷袭挖掘,让城堡整体更为壁垒森严、坚不可摧,从而为抵御外敌的持久战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冯雯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