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缪淑秀:乡土库坑    

2023-11-04 09:20 来源:闽东日报

库坑,一个地处闽浙边界的小乡村,数百年来沿袭着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

据库坑村胡氏家谱记载,其开基始祖由浙江省庆元县官塘乡迁居至犀溪胡垄,之后再迁到库坑。具体迁居时间无从考证,依始祖生卒年推断大致为明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

从官塘到犀溪,按今天走高速的距离也将近80公里,先民拖家携口跋山涉水而来又是何等的艰辛。其家谱中关于村庄的介绍寥寥无几,在历代所编纂的县志等资料中更难得见到“库坑”二字,作为犀溪的一个自然村,几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隐匿于大山深处。

关于库坑村名的由来,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逐水而居是生命的本能,有多大的水源就有多大的人口聚居地。在寿宁方言里,大的河流叫溪,小的河流叫坑涧,村名也大多因此而来。库坑村地处两山之间的低洼地带,一条小山涧自村庄北面山上叮咚而来,村名中也就离不开“坑”字。据村里老人讲述,库坑村古代属于建宁府官台山银场区域,曾作为官台山银场南部矿山白银集存地(即村民眼里的银库)。综合两大元素,大概就是库坑村名的由来。

官台山亦称寨宝尖。官台山银场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银矿之一,发现于宋代,明代开始大规模开采。为方便银矿管理,明景泰六年(1455年)设置寿宁县,隶属建宁府,并将渔溪巡检司迁设到官台山银场(今坑底乡司前村)。

寿宁明清时期有“正道”和“偏道”两条古道,并设置铺递,为官府传递文书。之后,又形成五条县际古道和以县城为中心通往乡村的四条县内古道。据1992年版《寿宁县志》记载,东路出县城东门往南阳、犀溪通浙江省泰顺县,全长45公里,途经库坑村。如今,库坑村还遗存着多段古道。

据专家推测,官台山银矿所产白银主要从九岭古道运到建宁府,再沿建溪、闽江水路运往京城。是否有部分从库坑运往泰顺,再从温州、杭州运往京城也无从考证,但库坑村位于闽浙两省交通要道,距泰顺县城仅12公里,是往北方向距离较短的一条古道。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邻里间基本按亲属辈分称呼,人与人之间几乎靠声音或脚步声就可以辨别。库坑的房子大多是没有大门的,厅堂直接对着道路,最多在房前设个简单的围栏,谁家里养只小狗就足以为整个村庄看家护院。村子很少有陌生人进入,十天半个月来个“平阳客”的货郎或补锅箍桶的匠人也是跟家家户户十分熟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中成长,靠着融入血脉里的习惯代代相传。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基本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如果还能有点结余,防病防灾就知足了。

然而,随着一代代的繁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饱和的人口已无法通过迁徙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于是,乡村开始出现两种矛盾,一方面需要有大量的人口耕作,一方面又不能以农业养活他们。贫穷落后开始成为大部分乡村的代名词。当工业与集镇出现,人们开始关注村子以外的世界。让下一代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走出大山,摆脱“土里刨食”的困境与贫穷成为村民们最大的期盼。

犀溪自古崇文重教,先民们开设书馆、私塾蔚然成风,历代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不胜枚举,民国时期曾创办西浦国民学校,而北浦桂香阁曾是寿宁第一所中学育英公学校舍,即寿宁一中前身。恢复高考以来,仅库坑村就走出了博士7人,其中教授4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胡氏族人在库坑繁衍了20多代,村庄人口最多的是上世纪80年代,达到40多户200多人。如今,大部分人口都迁到乡镇所在地犀溪和西浦村,也有的迁到寿宁县城或泰顺,还有的外出务工、经商,留在村里的只有十余人,但遍布全国各地的村民,依然借助互联网和微信群,保持着村子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存在。

也许是留在村子里的人口实在太少了,库坑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乡土风貌。19座清代以来的土木结构房子分布在绿油油的田园间,房前屋后要么是耕地,要么是菜园,后山上是大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和竹林,整个村子俨然几百年来都不曾改变。

作为国内社会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在走遍五湖四海之后,回到库坑,开始着手修缮父辈留下的老宅子。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将老房子改造成富有当地乡土风貌的传统建筑,并打造成“寿宁群学书院”,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载体与交流平台。今年8月,群学书院正式挂牌成立,迎来了全国各高校的近30名社会学研究专家学者,就中国乡土社会及乡村振兴问题进行学术探讨。

也许,世间的一切都自有情缘,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也是如此。在被遗忘的时光里,在远离都市的尘嚣外,库坑为远行的游子守候一片可以归属的心灵净土,也在等待一份属于自己的机缘。

胡荣教授说,群学书院将长期举办群学乡村振兴论坛,打造一个社会学研究学术品牌,以学术活动带动乡村振兴,以学术活动实践提升当地文化品质,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闽东之路,书写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新课题。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回乡的路。也许,这正是咱们这个农耕民族血脉里共有的乡土情结吧。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缪淑秀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