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陆宜根:溪山第一的乡愁

2023-12-03 13:01 来源:闽东日报

古田县旧城美景人道是来时忘返、去后不忘的景致。南宋庆元三年,朱熹到溪山书院讲学为之书匾“溪山第一”。石碑已经沉没湖底,题诗尚留在古田人口头:“危亭府清川,登览自晨暮……连林争秀发,生意各呈露。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新谓“连林争秀发”,他看到枯木还生出白木耳,以为“孺子可教”。七百年后,古田白木耳走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可谓“生意各呈露”。

溪山以山为主景的首推耸立城北的翠屏山。作为风水靠山,形如屏障,望之蔚然,秀色可餐。以水为主景的则是剑溪了,这里汇集北溪、东溪十八条溪河之水,清澈见底,瓢饮生甜。清扬州八怪黄慎在乾隆十三年题《古田》名句曰:“鸣玉滩头水,古田梦里山”。“烟霞可驻颜”,“白发不知还”。

元明诗人张以宁自号“翠屏山人”,常年在外为官,不少诗文都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如《送重峰阮子敬南还》道:“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头。君家门前水,我家门前流。我行久别家,思忆故乡水。何况故乡人,相见六千里。十年在扬州,五年在京城。不见故乡人,见君难为情。见君情尚尔,别君奈何许。送君遽不堪,忆君良独苦。君归过溪上,为问水中鱼。别时鱼尾赤,别后今何如。”

诗中“重峰”,即翠屏来龙宗山山峰,为阮子敬故乡。“大溪头”是旧城北溪、东溪两溪交汇的剑溪溪头。东溪就是来自重峰方向 。诗的开头化用北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而“君家”“我家”两番重复,强调近邻休戚相关的联系。接着用一种推波助澜的写法,从“不见故乡人”到“见君”“别君”“送君”“忆君”,乡情追逐而生,跌宕起伏,让人读来回肠荡气。末尾别具意味,让老乡捎话给故乡的鱼,超越了个人友谊,指向对整个故乡的忧思,首尾兼顾,浑然一体。《诗经周南·汝坟》有“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说的是周室不太平,人民忧劳。诗人借“鱼尾赤”之劳困之象暗喻民生的困顿,如今又会好到哪里去呢?恰如他的《峨眉亭》所云:“欲将五十弦,弹与蛟龙听。”五十弦是什么琴?相传上古人王伏羲曾命素女弹奏五十弦瑟,悲切万分。喝令罢奏,素女情不自禁,无法住手。伏羲只好把琴弦减去一半成二十五弦。这里诗人还想把二十五弦颠覆,回归五十弦去弹给蛟龙听!由此可见百姓的苦难又有多么的沉重。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人处于元末明初,也是斗胆以正天听了吧。

张以宁的乡愁诗纯用白话,情意缠绵,复叠回环,别具古田民歌风味,让人读来朗朗上口,久久不忘。《明诗三百首》荣列为第一首,可见这首乡愁诗在当时诗坛的地位。而在乾隆年间,他的诗文《翠屏集四卷》和《春秋春王正月考》已被收入《四库全书》。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游友基说,张以宁是古田诗歌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是杜运燮。杜是古田大桥镇瑞岩村人,老家就在翠屏湖畔。父母是文盲半文盲,远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实兆远谋生,他1918年出生于此,在此度过小学初中时代。1934年回到祖国,进福州英国教会办的三一中学读高中,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回古田老家。其间主要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尤其是唐诗。1938年考取浙江大学农艺系,借读厦大生物系,1939年秋转学昆明西南联大外语系,开始大量写诗,发表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与大后方报刊。就学期间到美国飞虎队任翻译一年,到印度蓝伽训练中心任中国驻印军翻译两年。在蓝伽写下《乡愁》:“雨后黄昏抒情的细笔/在平静的河沿迟疑;水花流不绝:终敲出乡声,桥后闲山是那种靛蓝。行人都向着笑眼的虹,家的路,牛羊随意摇铃铛/涉水,归鸟浮沉呼喝,云彩/在一旁快乐又忽然掩面啜泣。母亲抱着孩子看半个月亮/在水里破碎的边沿,小窗灯火/从水底走进我,伤风的吠声里/有人带疲倦的笑容回到家门。”

杜运夑写的是现代诗,风格与张以宁显然有别。他的诗体现“九叶诗派”坚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坚持“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组合传统。诗中“水花”“敲出的乡声”,有人说是古田旧城“鸣玉滩”滩濑石横中流,溪流触石之声。鸣玉滩这个景点叫磨剑石,巨石如砥,古谶云:“磨剑石平,方出公卿。”时逢抗战,不平则鸣,这鸣叫之声分明是磨剑之声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而“桥后”之桥莫是故乡的紫桥?而那“闲山”早年种植的是蓝草。这蓝草制成的染料称为青,其颜色比蓝草本身还要深,所以荀子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古田人称之为“人间蓝”,是农家布衣的本色,这便是诗中所云“那种靛蓝”,是蓝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也称为“靛”。东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中的脉轮指身体中有七个能量中心掌管身心运作并有不同影响,分别对应光谱中的7种色彩。对应靛色的第六脉轮位于眉间,称作三眼轮。它是七彩中最暗的颜色,但都暗含了红色,看起来沉静却隐藏活力,其意义则为洞察力、创意、透视和直觉。通灵灵媒宣称可以透过第三眼观察灵气,以致超自然心理学家命名三眼轮靛色灵气的孩子为靛童。这群孩子天资聪颖且自尊,很容易去破坏旧有体制,并担负新变革。

除了体现“九叶诗派”共同诗风外,杜运燮更以幽默与睿智见长。他被称为诗坛的智者与顽童,一生写诗仅300余首,却大多为精品佳作。朱自清称其正在向“新诗的现代化”的方向“努力着”。闻一多将其选入《现代诗抄》。1980年,作为归来的九叶诗人,他在《诗刊》发表《秋》,被指为“朦胧诗”引起争议大讨论。《诗刊》2017年6月号上半月刊“经典重读”栏目又推出此诗。“秋”中第三段“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古田读者又以为,这里的山谷酿成的好酒即富有千年历史的古田老酒。古田儿歌唱道:“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酒库。”旧城历来家家户户都有酿酒习俗,个体私营酒坊,俗称“酒库”。当时出名的有一保街赵仁洲酒库、丁汉仪酒库、陈梦成酒库,二保街有丁玉钧酒库,三保街何大森酒库,四保街王义灿酒店,五保后街高顺兴酒库。

各家自酿和酒库大酿选用的都是古田特产“红壳糯”和“古田红曲”。明万历《古田县志》就有“田家乡制粬”的记载,《福建通志》也记载“红粬产古田,转鬻四方”。酒曲并举,远销海内外。“水仙牌”红曲还荣获第一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旧城风物赋予本土诗人无穷素材和诗情,从这里走出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奔流不息的剑溪蓄水成湖的时候,其浪花正好拍打千年古刹极乐寺门前的台阶,成为翠屏湖一大景点。圆瑛法师少年时期考取秀才就寄居在旧城关帝庙,时常游览极乐寺。1940年,他慕缘重修该寺,并题门联:“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这副质朴无华而轻巧空灵的联句广为游人传诵,却不知他就学旧城时已经才华出众。一次教谕特地来关帝庙看他在土房里残烛苦读,出口吟道:“夜雨寒窗谁剪烛?”圆瑛随口应曰:“残灯古庙我攻书。”教渝见饭桌只有一盘青菜一碟盐巴,又道:“盐蔬滋味分清白。”圆瑛对曰:“孔孟诗书识圣贤。”两个月后,他去福州参加府试,便考取秀才。古田地处闽中偏北,为福州十邑之一,邑依万山中,却路通九县,界连福宁、建宁、延平数府,是其文化、经济枢纽。节时农事重祭神之举,婚丧喜庆重礼仪秩序,衣食住行求俭用顺达,青少年爱好盘诗舞龙。又是陈靖姑文化故乡,单夫人庙在旧城就有七处。圆瑛法师皈依佛教仍然念念不忘故乡:“何时归向灵源去,本地风光岁月绵。”

旧城出诗意,不仅由于那里风景民俗独特之美,还因为群众性诗歌活动生动活泼。街坊乡间山歌盘答司空见惯,村姑、放牛娃都会来几句山歌野曲。农民田间劳动有“耘田歌”,梢排汉子有“激浪壮歌”。清末,拥有“萝社”,由24位文士诗友发起,成员遍及各界各阶层。不乏举人秀才,其主要活动是作“折枝吟”。所谓折枝,是对古律而言,取之颔联或颈联单独亮相吟唱。平仄对仗要求与律诗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联句中指定位置嵌上诗“眼”。该项活动有“月唱”,定期布置作业、定期缴卷、定期汇编,评选出“状元”“榜眼”“探花”各一联,另设胪、录、监、斗各等级。适时组织“大唱”,并做“大诗”,与兄弟诗社联谊对吟。诗人李若初在霞浦任教时就参加霞浦、古田两地诗社活动,抗战时期又随福州三一中学搬迁古田办学,诗人王远甫则随福州陶淑女中内迁古田,直接参加古田诗社活动。李若初晚年居家为所画当年“三陶”联中的借用校舍(原圣公会妇女工读学校)作一道题画诗:“曙色岚光处处浓,梵王宫殿碧重重。林峦如此因能记,三载楼居拥万松。”此景位于古田八景之一的“仙岭樵歌”山麓,风光秀丽,景致宜读。他在1985年退休后,又应聘于南平师专福建第二师院讲授书法及古文。1960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书法大展赛,他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狂草中堂一幅名列第六,自刻“一文不值,万文不卖”一枚闲章。诗人陈渭川幼年丧父,入私塾半年后辍学,改学手艺,从事制香,爱好诗文书法,自学成才,作有《溪山余草集》。对外吟唱屡次夺魁。萨镇冰作寿求诗助兴,在全省征集词诗,陈渭川一举夺魁,应邀到福州其家做客。所作古田白木耳诗,如木耳珍肴上桌供人品味:“异草偏从朽木生,似花朵朵玉晶莹,神农不识曾尝否?重耳文桓共盛名。”

极乐寺后山有一道清流击石有声,潭上石壁题刻三个径尺大字:“第一泉”。其右壁别有石刻一诗:“乾坤抱孤石,混沌难开心……凤鸟久不至,圣哲空长吟。拂衣从此逝,倏忽无相寻。”可寻但有此泉,溪山第一泉,如今是极乐一带居民饮用,还有那诗,此表达的浓浓乡情,淡淡乡愁。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陆宜根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