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 | 老城光刻机:崇武百年南门街
记得小的时候
我外婆曾讲给我听
有关于南门兜的故事
当我每次经过古老城门的时候
都忍不住驻足倾听
隐藏在旧时光
深处的故事
……
如果说繁华都市里最有人情味地方,那就是——南门老街。
这是条蕉城最最古老、民俗古风保存最最完好的老街。虽然,没有大华路那豪华精美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崇文街的文豪世家,却流淌着与“精武门”相同的血液。它爱武术,却也专一,原住民大多居住在此,明清以前的民风习俗在这里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并代代延续。
扬眉淡笑叫人回味
游走在狭长而幽深的南门小巷里,糕点、青草药、代笔、小吃、小市场、光饼、元宝蜡烛等琳琅满目的老店在老街内一字排开,川流不息的人群,街坊妯娌的谈笑……阳光透过云层轻洒路面,平静而又喧嚣。
古时,宁德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南门兜(兜在宁德话中有周边,旁边的意思)。地处城门“永宁门”之外,是古代军队出征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原住民不仅习武成风、民风彪悍,而且出了名的仗义。
南城门外共有4个村,中南村(俗称南门兜)、桥头下村、小场村(从前叫筱场村,从前种满竹子,故此得名)、下宅园村合称务本三村。现在,随着房屋、人口的增加,那成片的“翠海”不复存在,现在只可以看着遗留的竹子遐想。
老胡同里“话江湖”
除了南门街的南大路,应该在别处也再难寻觅这种古老的剃头店了。
剃头匠“何老帅”六十多岁,生性幽默。他说自己帅,暂且称他何老帅。一边“擦擦擦”利索地帮老街坊剃着寸头,一边打趣着说:“是不是拍了照就摄魂了?”只消一句玩笑,逗得店里笑声四溢。何老帅也不谦虚,四十多年的老店,粉丝已经从街头排了到街尾……不过,都是些老爷子喽。
这样的老手艺也许是最后一代了吧。就如何老帅所说,一个时代一种产物,新式理发店到处都是,老手艺也该慢慢退出“江湖”了……
四百多年不变的民俗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六月初一,对于南门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中南、桥头下、筱场、下宅园四个村的村民在今天都要吃素。
传说,每年三月初一与六月初一,灵杰侯王要上天庭述职,上传民意。为了表示虔诚,南门的信徒在这一天就给灵杰侯王庙的财库“补库”烧元宝,不仅如此,为表虔诚还斋戒一天。年复一年,数百年的传统民俗就被延续了下来。如今,每到灵杰侯王要上天庭述职的日子,南门街里的农贸市场看不到一丝丝的肉末子。相反的炸南瓜和菜丸子就成为了南门居民的抢手货。
这一天,连猪肉摊也不卖肉了。
南门街的宗教信仰
在南门这四通八达的巷子里,夹藏着众多的信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水夫人的奇妙福泽——“双胞胎”
太后元君宫便是这里最具威望的信仰之一。据说重建之前,太后元君宫供奉着两尊临水夫人神像,当时桥头下的双胞胎的非常多,有的延续两三代都是双胞胎之奇异现象,这样的巧合,不经让人啧啧称奇。太后元君宫,大门朝着南大路,殿堂的神龛上供奉着三尊泥塑的,真人大小的临水夫人像。
2013年重建后,又请了一尊临水夫人神像,现在是宁德唯一一座供奉三尊临水夫人的宫庙。我们感叹手工艺人手艺之精湛,临水夫人被塑成柳叶眉,丹凤眼,蒜头鼻,樱桃嘴,一身凤冠锦袍,极似唐伯虎笔下的仕女,也像极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这座奶娘宫香火旺盛,常有妇女来求神问卜,抽“签诗”,据说有求必应。
当地的宗教信仰多元化,也衍生了元宝蜡烛这一行业。
下图的这个宫庙是“陈宋师公庙”,南门宗教信仰之一。
小场村的道教信仰灵杰侯王宫在此也是极为出名的。
灵杰侯王宫,香火旺盛,经常有来自四方的信众来进香。灵杰侯王庙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出巡活动,出巡的地点为中南、桥头下、筱场、下宅园这四处,为了争当第一位,还需每个村各派一名理事进行抽签。出巡会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这期间为了迎神请供,街道上会挂上红布,安上拱门。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门兜里桥多树也多
狭长的南大路的中段,便是战场桥,也叫战桥头。
不论晨昏,桥上总是坐满了老人与小孩。街坊间的家常,孩童间的嬉闹,是最具生活气息的画面。桥面两边的石栏杆顶上雕刻的石头狮子神态各异,古朴可爱。桥边有着两颗老榕树,高可蔽天,树顶如翠绿华盖的伞,其中一颗有着百年历史,给许多老南门增添了许多童年的乐趣,比如淘气的娃儿上树掏鸟蛋,都是小时候干过的事儿吧。
据说,桥边曾经矗立着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大汉奸汪精卫、陈璧君夫妇跪于碑前。战桥头在过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宁德的大小战役都由此开始,听老南门说红军曾在这里打退过国民党。战场桥附近还有旧时南校场(今蕉城三小),士兵们常常在此比武、训练。南校场民间俗称箭场,战桥头实际是叫箭桥头,在宁德人的口口相传后变为了战桥头(宁德战和箭读音相同)。随着南门的发展和建设,南校场已不复存在。
在计算器取代算盘的时代,还有几人使用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呢?
南门兜里的老秀才
南门由于地处城市与农村交汇地带,居民迁徙波动较大,世家大族很少,在几十年前或更久远的数百年前,这里的原住民以务农、经商、讨海为生。南门街里的姓氏相当多元,由叶、林、孙、张、崔、何、陈、黄等姓氏构成,分别来自岭头的叶厝、林厝,漳湾的拱屿,以及七都、古溪等地。
桥头下的最早的原住民多为崔姓,从下井堂崔氏聚集迁出,为崔氏的一个分支。据说,随着崔氏人口的增多,为了方便管理农田,从下井堂迁至南门外居住。
战桥头边,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南庐”,是民国时期莲峰小学校长、宁德文坛祭酒林文瑄先生的故居。离此不远的“桥仔头”,清末还出过一位姓黄的武秀才,这位黄秀才的家中,有一把重达120多斤的提刀,解放后为县文化馆所收藏。
遗世独立“土堡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了土堡亭的内涵。从古至今,走兵过将,亲友送别,土堡亭是必经之地、送别之地。数百年来,经历过多少改朝换代,又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静默屹立在土堡亭边上的祝寿庵,却也默默陪伴着守护着南门街走过了四百年的光景。
听老南门讲述,土堡亭的位置是古时前往罗源,福州的古官道,曾经历过几次日兵、国民党大兵过境。很久以前,土堡亭旁有个先农坛,是祭祀后土的坛壝。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立春日,知县率士绅在这里举行“鞭春牛”仪式,寓意着春耕的开始。
土堡亭后有段路叫土堡后,虽然名字不起眼,却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南门街的原住民过世后,必经此地停棺,以便亲人悼念送行。这种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
几度风雨几度秋,内涵丰富的南门街,有着探寻不完的故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他”忽远又忽近,近的是眼前的市井,远的是那些峥嵘岁月。即便如此,那又如何?老街依然是老街,一代代的老宁德、原住民深爱并依恋着……
来源:大梦蕉城
作者:图/郑承东 文/林翠慧 雷美玲 关引光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