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邱灵:来岩湖茶行街,喝一杯茶

2024-02-03 10:57 来源:闽东日报

一群山岩,宛如刀削的屏风帏幛,屹立村北。

千百年来,它宽厚结实的手掌,为这一方子民抵挡暴雨山洪。山脚流淌着闽东第一大河——长溪,流经此处的水域也叫“交溪”“富春溪”,是福安的母亲河。水是清的,是绿的,冬夏不涸,町畦绣错的田间路上,有农人忙碌的身影,坂间耕作,下溪捕鱼;山之东麓,有一片桃林,春花盛放、夏果飘香,是当年远近闻名的“桃花岛”;溪对岸的坂中森林,古树名木参天,野草闲花遍地,不知收藏了多少心事和烂漫……传统的江南村落总少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这个村叫岩湖村,又称“岩湖坂”“(小)溪边”,这一带,也是旧时福安“韩阳十景”之一的“岩湖板障”,古人诗有云:

岩畔富春傲雪霜,湖波荡漾土凝香。

坂桥在望飞虹彩,障隘韩阳固我乡。

据说,古时岩壁下的深潭早已被填满,今人种上茶树、绿竹,许多景观不复当年模样,而自“百里韩阳绿道”修建以来,这里成了市民休闲漫步的最后一站。两年前,我搬来岩湖新家,印象中还是个远离城区的郊外,瓷砖市场、板材装修门店栉比鳞次,住户多半是当地村民和外来务工者,偌大的富春茶城似乎总在筹备着开张。短短几年,这里的茶行竟悄然变得热闹起来。

眼下,一条“茶王街”全新落成,古色古香的街口牌坊上,“中国红茶之都”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曾盛赞的“坦洋工夫,驰名中外”,也被书于牌坊左右。这个发端于坦洋村的坦洋工夫红茶,鼎盛时曾远销外洋20多国,揽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彼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不到两百户人的坦洋村落,也迎来了空前繁荣,清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有各类店铺140多家,一首民谣这样写道: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

百年闽红“坦洋工夫”的金字招牌,不仅在清末民国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备受世人推崇和喜爱,也在几经沉浮后重焕生机,成为当下茶农致富、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梦想。

走进茶王街,茶铺一字排开,入驻的茶企茶商已有200多户,加之富春茶城、提升改造的茶街市,未来千家茶行规模可观,周边茶文化主题公园、“全家福安”运营中心俱已开工建设,随着市民茶会品鉴、斗茶赛、休闲娱乐等活动开展,茶王街迅速聚拢起人气和商气,让坦洋工夫又一次声名鹊起,成为游人茶客新晋观光打卡的“网红驿站”和坦洋工夫的“新地标”。

溽暑的盛夏,钻进一间茶铺,在清凉的座席间啜一口茶汤,感受芳香绕舌,满口生津,听老茶人介绍茶王街的来龙去脉,历数世家几代人的传承故事,道一道坦洋工夫的黄金时代,品一品花果香型红茶,直到夜色渐浓,再邀三五好友,聚茶闲聊,滔滔不绝中不知喝过了多少泡茶。

自古,茶楼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处,小道传闻集散之地。宋代茶行的行老,亦为江湖“百晓生”;近代,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和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看起来,茶王街的气质倒是与江湖茶坊一脉相承,也不失一分阿庆嫂的大方和能干——“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不同的是“人走,茶不凉”,要不何来 “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呢。其实,萍水相逢、点头之交的茶商与茶客,何来的深情与厚谊,但转念一想,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那电光石火的相遇太短暂,而要留住那一份相惜的美好又太不容易了。

做茶人,把采摘的嫩芽归拢。青青的嫩芽经过一道道工序,在自然、人手、机器的热力里,逐渐风干、收敛、紧结,作苍老状、蛰伏状,世事洞明状,遗世独立状,清冽的草木香一部分散发出来,另一部分被紧固贮藏体内,就此,深深缄默不语。在下一场“雨水”到来之际,它才会打开自己,被雾气蒸腾的“雨水”唤醒,继而舒张、摇曳、丰盈、沉醉,继而把自己交给品饮之人。那一场“雨水”,也许很快就来,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

600多年前,坦洋人在村内菜园四周发现了品种优质的茶树,时人称之“坦洋菜茶”,后有村民开始在山地里培植,从清明开采,时历三春,直到秋末的白露。菜茶不知喝了多少,又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的“坦洋工夫”红茶终于在光绪六年(1881年)创制而成。一个走过160多年的坦洋工夫制作技艺,也在后辈不断追随,勇于创新的步伐中,薪火相传、俞见工夫。

“工夫”者,非日久浸淫不可,而自成一派的工艺与手法,和那些无法言明的制茶过程,唯靠着反复实践去摸索,去体会。所以,“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靠的不应是为攀交情强说情的矫饰,而是真本领真工夫,以及一种生活的底气。

今人喝茶,惯常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茶器、用水、对象,一番讲究,似乎少了这些,就喝不出茶味了。但更多时候,我们都是一群心猿意马的喝茶人。近前一串茶艺师袅娜的手势,几个奇趣的茶宠,丝丝升起的炉香,一段叩响心弦的旋律……喝茶,倒成了远方的事。说到底,喝茶喝茶,用什么茶器喝,在哪里喝,并不是那么重要;田间劳作的农人,口干舌燥之际捧起大茶瓮咕嘟咕嘟地喝,跟坐在窗明几净的屋内悠然小口地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极端地说,喝什么茶,用什么水,也不是那么重要。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我想,是不是有坐下来,喝一杯茶的心思,才是最要紧的。

街市喧闹,人群熙攘,却又何妨,倘若心中有茶,亦能造出一个境来。

一小撮茶叶,镌刻着故乡的印记,铺就在一路升高的视野之中,长风为伍,雨露为伴,收藏鸟鸣与花香,也俯身接入地气,在农家菜地里野性狂欢,与瓜果青蔬一同拔节生长。从一杯清澈明亮的红艳茶汤里,听见清泉,听见禅钟,听见午时莲开了的声音,看见佛光,看见云海,看见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下里巴人的放鸭姑娘是如何摇身变成一个天仙貌美的鸭娘皇后。

这是一方水土的蕴藏和生机,也是茶客与茶人的邂逅和情缘。

来,来岩湖茶行街,坐下来喝一杯茶。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邱灵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