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 | 寿宁历史文化的“福建之最”(下)
新闻多看点》》》
福建设关建隘最多的山县
寿宁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八至四十一年间(公元1559年—1562年),寿宁境内外屡有山寇作乱、海盗进犯、倭寇侵扰,特别是数次从浙江过来的倭寇与从连江、福安登陆的海盗,攻陷了寿宁县城,百姓损失惨重。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时任寿宁县令的江西人戴镗体察民情,上书朝廷获准在寿宁县南部的斜滩、武曲设置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号称“三关”,连同院洋隘,又称“四隘”。
此后,凡与外省、邻县的边界要冲皆建造关隘,到清道光年间,寿宁境内就有关隘二十一处,每道关隘墙门上均题刻关名石碑(匾),是旧时福建设关建隘最多的山县。
岁月悠悠,由于年代久远、时光隔绝,这些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代关隘有的已荒废,有的已毁坏,留下几多尘封的遗迹,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让后人遐思。而设置于古镇斜滩境内的平氛关因年代较近,保存尚好,风韵犹存。
▲古镇关隘—“绝险关”碑
古镇斜滩——福建古建古厝活化石
素来,斜滩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令人遐思的历史文化古镇,特别是这里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历代名人辈出、文人志士层出不穷、文学艺术蜚声海内外的闽东古镇,极具文物保护和旅游观赏价值。
这块风水宝地古香古色中不失弥漫着一股乡土气息,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镇里拥有许多旧时财主、商人的大宅院、小巧扇形的商业街、凌空架设的吊脚楼、鹅卵石铺设的古街道以及星罗棋布的古建筑,无不渗透着厚重的历史,让人感到一种时光的倒流。
▲斜滩古民居吊脚楼
▲构造对称的老古宅
明清以来,斜滩古民居建筑比比皆是,它集名人故居、官僚豪宅、神宫庙宇、传统商铺、特色民居于一体,迄今保存相对完整、相对集中,数量之多实属罕见。据20世纪九十年代的盘点,斜滩主村保存尚好的古建古宅还有160余座。当年,斜滩鼎鼎有名的卢何周郭四大家族的名人世居中,有过三门举人的卢氏古居进士及第;世代为宦的朝议第;人才辈出的何家巷名人故居;号称明清古建筑活化石的郭氏大宅院……这些古风犹存、风情别具的每一幢古名居里都飘出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而今又成了游人观览古镇传统乡俗文化的一道绝美风景。
▲何家巷大夫第外景
▲卢家巷第三栋进士第
斜滩有幢建于清咸丰年间、将近20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五榴二进式带两侧厢房、主体三层木质、外围防火墙结构的民间古宅尤其引人注目:正厅悬挂“家学渊源”雕刻横匾,后厅墙雕塑的大“寿”字与两边题刻联句:“豹隐南山雾,鹏博北海风”以及前门墙头屋檐下的一排“郭子仪五女拜寿图”精美彩绘,构成一幅喜庆满堂、蓬筚生辉的景致,堪称古镇众多民居中别具一格的杰作;视野可及之处,翘角飞檐、木刻、石雕、泥塑、彩绘,均设计精到、工艺精湛、装修精致,房内木柱又立于磉石之上,整座建筑不失古朴、优雅、美观之处,足见古人构建之考究,浓缩建筑风格之精华。
▲别致的古民居门窗镂空雕刻
▲郭家大宅厅堂上的牌匾
镇内的何家巷外环绕小溪涧,巷内“之”字形排开8座建筑考究、风格别致的清代古宅,那高高的防火墙、幽幽的小曲巷,厝厝相连、门门相通,从外径直往里走,恰似曲径通幽处;每座楼房为两进两厢、三层木质结构,俨然闽南的土楼,外围四周高筑防火骑马墙、内铺三合土地面,冬暖夏凉,房内木柱立于圆盘形磉石之上,整座建筑未受潮湿影响;屋顶翘角飞檐,厅堂上方雕梁画栋,门窗格扇花鸟浮雕栩栩如生;门楣及正厅装饰优雅精致、古朴典雅。巷子里的其他民宅建筑风格极为相似,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其实小巷是一处集居住、聚会、休闲、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看那一幢幢古色古朴的老民宅,顿有一种置身于古老沧桑年代的感觉,当地的老一辈人信奉此说,何家巷面朝斜滩张家龙岗和郭家龙岗,此乃双龙灵秀钟会之地,文化底蕴深厚,灵气十足,使每一幢古宅里孕育出无数旷世奇才。
▲连片古民居鸟瞰图
▲防火墙上精美泥雕
清代以来的鼎盛时期,斜滩百舸争流、商贾云集、人事往来、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生意兴隆,素有“闽东小上海”称誉。古人曾留下“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峰”“斗垤鳏鱼楼下酒,山澄栗子雨前茶”的珍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
1955年,身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的前福建学院院长郭公木先生(斜滩籍人),在所著一篇《乡忆》中这样写道:“何家巷辈出的人才是古镇斜滩的一个渊薮,其地位盖于寿宁乃至闽东,为标志斜滩厚重的人文烙上历史的印钤”。这正是印证斜滩古镇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来源:寿宁县文旅局
编辑:陈姜燕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