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雷雨甜:这昆曲,“美刹”矣

2024-03-02 09:30 来源:闽东日报

推开重重朱门,回溯到我与昆曲初识之际。那年,汉服文化潮流势如破竹,在“汉服热”的影响下,我央求妈妈为我置办一套刺绣华服。不承想仅是一次跟风,让我与这最古老的戏种相逢——我误买了一套昆曲戏服,本着将错就错的心理,又或是这点缀着珍珠的绸服太过吸睛,我怎么也不舍得退掉它,打开浏览器,逐字搜索昆曲,为之惊叹。

在这灯红酒绿、浓妆艳抹的时代,这婉转悠扬的小曲儿无疑是清风一缕,荡去心中躁意。或许它没有秦腔那般铿锵有力、隔山有音,亦不如京剧那样淳厚高亢、家喻户晓,但,它是诸多剧种发展的起源,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称得上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好似一个被明朝匠人精雕细琢、积聚一整个王朝艺术结晶的宝藏,无数次被人埋藏,又一点点被人挖掘,数代名伶将其修修补补,使我有幸管窥得这中华文明瑰宝的一角。

抬眸见窗外秋风萧瑟,落叶卷风腾飞,古榕苍翠依旧。在金黄银杏树下徘徊,拾一片木叶,寄一曲情思。

五年的等待,终于,父母带我踏上了找寻昆曲遗风之行。青石街巷,黛瓦粉墙,苏州城温婉而又大气,将中华文明的瑰宝悉数珍藏。“则为你如花美着,似水流年……”昆曲声夹杂着软糯的吴音小调儿《茉莉花》贯穿街头巷尾,我脚踏轻云般走进昆曲馆。

我订的位置在一排正中,这是我第一次临场赏昆曲,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戏台,木头架起的舞台近乎与地面持平。存好票根坐下,左手边是一杯热雾翻涌的碧螺春,右手随意卷起梨花案上的曲目单。从寻常的《牡丹亭》到《琴挑》,再到不太常见的诗歌、杂剧、散曲,它们无一不以昆曲的形式被传唱,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

灯光骤暗,外洋乐器与传统古琴并奏,伴着场外的念白,杜丽娘循着光影缓缓踱上木台。粉白的鸭蛋脸,梅红粉刷过的眼尾,颔前是乌黑的“大绺”与七个“小弯”,后则是团着的细发。指尖微揉,尽显娇俏,满头珠翠水钻伴着灯光熠熠闪耀。足尖轻点,两垂别着绢花的线尾子扫过,粉红外帔如花绽放,戏服上一针一线绣出一片春光。米白交领上亦做点缀,细金丝线衬出容光焕发。马面裙也不许一点儿马虎,只见那杜丽娘轻转时泛起银波流纹,她时而唱着“这春光美刹”,为一曲春光感慨人生哀愁,时而因柳郎一言掩扇似娇羞。

很难相信这七个世纪前的文化瑰宝如今可以活灵活现地在我眼前演绎。这归功于代代戏伶,他们传承,借鉴融合民族文化,为昆曲艺术添砖加瓦,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水袖甩过最后一扇,时间定格。曲终人散,我循灯光跟向后台。老板们坐在云纹木雕的妆镜台前卸去繁重的头饰,就着碧螺春侃大山。宁老板掩不住眉间得意向我们炫耀新收的“小花旦”,视频中的女孩儿不过十余岁,正磕磕绊绊地转着扇子,嘴中念念有词。林老板就任于市内一所中学教习昆曲,他们一圈中跑的最远的竟到了北京大学。思绪忽回明清,细斟昆曲,它好似未曾改变,又好似早已脱胎换骨。

繁冗复杂的纹饰结合明清的物质文化交相耀映。于我,昆曲是不经意窥得的珍宝,是心中所好;于中华,昆曲用那动人的唱腔与技法向世人展示了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创造性、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它好似倒不尽的时间沙漏,将中华文明的细沙汇集,经时间流逝、世人修补创新积聚成一片茫茫昆曲文化的沙海,它纳百川,经久不衰。

而今,偶然得知,昆曲已搭上时代的列车再次冲出国门,约会“浪漫之都”巴黎,现场座无虚席。这古朴清丽的江南水磨调儿终是被传唱它的人们带向了世界。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雷雨甜

编辑:林宇煌

审核:吴宁宁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