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张家灼:本色麻岭
每次上麻岭,必在巡检司遗址周边走走,看看古道,抚摸墙石,听听山风。
只有到这里,才是走进了麻岭,听到了他的呼吸。
麻岭巡检司遗址 周一彪 摄
曾几何时,这里是闽东闽北的要道,一条石板路,商贾农夫俱行,锃亮的石头上,隐约仍有那年那月的嘈杂,塘兵的呵斥、农夫的劳作与行人的沉重脚步,皆似仍在眼前。
巡检司,是旧时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现在的公安派出所之类的,负责所在地方的盗贼缉捕、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在中国历史上,巡检司这一级机构最早出现于两宋时期,元、明袭之,是当时官府为管辖人烟稀少之地而设的最基层组织。
麻岭巡检司,有两处,一处在越过山顶往西北而行的古道边上,大约建于元至元年间,前后两间,现遗残垣,是周宁史上最早的官方机构。另一处在靠近山顶处东南方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此处地势险要,可俯视山下田野山川,司堡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平面成“品”字摆开,墙体皆由块石砌就,厚近1米,高达4米多,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石墙已是黝黑而苍劲。一面黑色的墙体,就是一段岁月,他在时光深处走来,诉说着过往今来。相比之下,明朝所建的司堡,无论占地面积,还是建筑布局与高度等,均胜过元朝所建,当地的史志资料上皆称: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这两处巡检司遗址,现均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岭,是华夏苍茫大地上无数山岭中的一条。自古以来,闽东闽北之间,牛岭、麻岭、稠岭“三岭”横亘。牛岭是周宁与福安的交界之山,稠岭属政和外屯乡,而处在牛岭稠岭之间的麻岭,最高峰达1494米,均比稠岭和牛岭高,为周宁第二高峰,现在也称仙风山。这样的安排,“中间高两边低”,正如“山”字之外形,确也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
此地旧时为宁德管辖,一度是闽东与闽北的交界山。据明嘉靖版《宁德县志》,明朝时期的宁德,辖3乡7里25都,包含了现在周宁、寿宁,麻岭,则属那时的十七都。而在史上,这里却又曾先后隶属建宁府关隶县(北宋改名为政和县),后又于明景泰年间划归寿宁县,区划几度变迁。
如此,逾见此地之荒芜与偏远,一种“爹不疼娘不爱”的独孤感自由心生。
最孤独的,当是巡检司里的塘兵了,从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可看出,明弘治至清雍正年间,麻岭司共24任巡检司,其中19人籍贯清晰,江浙安徽江西一带为多,最远的来自陕西山阳,而塘兵籍贯则不可考。他们远离了家乡亲人,远离了城郡,驻守一隅。“郡县治、天下安”,不论汉唐还是元明,当政者总是布兵于险要处,加强对区域治安的管控,强化对政权的巩固。
麻岭于军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世纪70年代,这里大兴土木,岩石山体被挖空建设防空洞、哨所等设施,防空洞蜿蜒曲折,洞洞相通,洞中还有数个密室,洞门用的是厚重的水泥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石板路年年依旧,商贾行人来了又走,而呼啸的山风,依旧吹个不停,一种凛冽的感觉。这种感觉,最适合一种人,那就是侠者。挥剑走天涯的惬意,总是缺不了深山、古道与亭子,侠客的剑气,肃杀着月光,也许,这就是麻岭该有的感觉。
然而,麻岭不是大庾岭黄沙岭,也不是蜀道,岭上没走过苏东坡、辛弃疾,也没走过李白,更多的,却是凡夫俗子、普通百姓。
五百多年前的一天,麻岭的山脚下,走来了一位魁伟的汉子,挺拔的身躯,美髯硬如钢丝,双目透着精光,他的身后,是一队挑夫,担子里,是亮闪闪的银锭粗坯。
这个人,叫张彭八,山下的上洋村人氏。
张彭八,字延光,号明山,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出生于福建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现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上洋村)。麻岭虽偏远但不贫瘠,宛若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其乳汁无私地哺育了一方子民。自嘉靖年间起,张彭八及其兄弟就在麻岭附近的仙风山麓开采矿砂,煽炼土铁、土钢,经过多年勤劳与积累,已是富甲一方。明朝至嘉靖时期,宫廷挥霍,官隶贪腐,外敌频繁袭扰,国库已是入不敷出,朝廷就派遣新科状元唐汝楫劝其募捐。张彭八识顾大局,分批分次倾其所有尽捐,总额竟达40多万两。嘉靖龙颜大悦,钦赐张彭八冠带,并授“恩光”金匾,还封张彭八“乡饮大宾”,以表功绩。
唐汝楫为张彭八的胸怀与义举所感动,二人交往愈加密切,并拜其为谊父。有一回唐汝楫陪张彭八游麻岭,来到仙风山,见此处风光奇秀,就题诗曰:“双潭濯足有真仙,两寺祥光灿九天。二岭蜿蜒呈峻秀,一轮喷薄奉诚虔。薰风缥缈祥心沁,甘露晶莹俗虑蠲。辗转烂柯无觅处,清泉不息自潺湲。”
在唐汝楫的奏请下,朝廷又恩准张彭八在麻岭南侧矿点围城采矿,并要求地方政府及军队予以保护,之后这里就有了“官司”“围城底”两个村。而开采的银锭粗坯,就源源不断地从麻岭古道往北,经巡检司,过闽北而抵江浙,沿水路达京城。于是,麻岭这条古道,就有了另一个称呼,“白银古道”。
这条古道,一头连着麻岭山麓的上洋、官司及周边芹溪等多个村庄,一头过政和而通闽北。
山因道而连,道因山而通,这莫不是一种辩证?
古道清一色的石板,片片相连,悠长而深远,石缝里苍苔与各色杂草探挤着身子,路边伸出的树枝,拦占着登山的行人。杜鹃花,随意地开放于路边、山上,冷不丁的那串串火红,让你惊讶于深山古道的馈赠。
最具特色的,当属山顶那一段了,往元巡检司的古道边,是一片高山湿地,在这海拔1400多米的草甸中间,一汪塘水,清透碧绿,潭中生长着一种莼菜,鲜嫩滑溜,叶片不大,绿中带红,浮萍般,点点飘于水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用此诗形容这里的山风与池水,实是合宜。这个池塘叫葭池塘,其塘水永不干枯,哪怕是遇到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它也仅是略少几分。
葭池塘的西侧,是一座石亭,当地人称卷石亭。说是亭子,实是一座小石拱桥,亦亭亦桥,行人从桥下往来,拱桥下摆放着石板石凳供人歇息,也可遮风挡雨。据《周宁交通志》,该亭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年间,由上洋村张贡十乐捐而建,至于为何不建成木构亭子,大抵是怕荒野意外灾害火损吧,独用石拱而建,方可亘古长存,事实证明,先民们的智慧之正确,唯有石,方可历经沧桑而镌永恒在。
拱桥下方的石座上,有块碑刻嵌于其中,数百年风雨侵蚀,石碑上的字已不可见,我想,应是类似于修桥志吧。我们的祖先历来乐于做善事,“善者多积德”,对铺路修桥者,则多刻碑志之,或书于桥梁之上,以供后人瞻仰。
中华大地,有山必有神仙,更何况是这样的一座传奇之山。仙风山顶上有一处庙宇,方围百余平方,竟然集中供奉着太白仙师、文昌帝君、诸保仙公、五谷仙公等真神灵位,据《周墩区志》载:从清乾隆年至民国十五年,县丞每岁孟秋都要莅此山下祭仙,书吏司仪焚香礼拜,伏读祭文,永保五谷丰登、地方安靖、国家太平。
麻岭一年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芒花冬看雪”,作为全省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动植物品种繁多,生态气候俱佳,更是避暑的绝佳之地。这里,远离都市,而离天又特别近,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可让你静下心来,引发你的无限遐思。
仙风山顶,自是观日出云海的绝佳之处。拂晓,只见云海层层叠叠,似一床硕大的棉被覆于群山之上,偶有峰尖露出,更显云与山之间的万千气象,当低垂的天幕被喷薄的旭日扯开,一缕金光临于云海之上,但见云翻雾涌,交揉升腾,进而山川大地遍洒金光,一片灿烂。而另一侧的山坳处,晨雾却又换了一种身姿,她贴着坳口掠过,如雾似纱,轻柔至极。
高而远的视角,总会让人有一种想要抒发的情怀,从这里看山下,一切尽收眼底,县城的东洋三十六村,被周边群山轻拥着,沙盘般的感觉,真是天地造化。来此之人,或祈祷学业生意与仕途,或是扫除心中块垒,或纯粹的陶醉山水间,各取所需,颇具众生平等之意。点上一炷清香,香火袅袅升起,心中的所思所愿,自是随之寄出,而心,却是安定了下来。
这种根植于大地上的本色追求,就是如此简单、朴素。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张家灼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