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 | 郑承东:蓝田的月光(中)

2024-08-06 15:27 来源:闽东日报

蓝田的月光(中)

—郑承东—

蓝田书院 余增福 摄

尼山的月光朗照到蓝田,时间已经跨越了整整1600多年。

如果说,尼山是孔圣人的诞生地和儒家的孕育地,那么蓝田则是朱子的避难地与理学的传播地。那轮“引月”,曾经朗照着孔圣人在尼山讲学、修成正果的喜悦,也曾经抚慰着朱子在蓝田书院避难的困惑,指引着朱子前行的方向。因此,在朱子的心中,孔圣人是他心中的超级月亮。他在《朱子语类》中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生来就是异人相。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出生。据说,他出生时右脸长有7颗痣,形如北斗,被认为与孔子出生时的奇异相似,因此有人称,朱熹是孔子的化身。

我们所处的年代,许多人大都以掬取感官刺激为快乐。而古人重修行,以追求思想深刻为快乐。朱子四岁时,父亲朱松手指着天,告诉朱熹“这是天”而朱熹追问“那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父亲一时语塞。

他就是个奇人,生来就有好奇心,爱思想。后来,朱熹走的路也和常人迥异。别人是工作之余看书写文章,而他是看书写文章之余工作。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病逝。那年朱熹才14岁,便遵照父亲遗嘱,跟着母亲前往五夫,拜父亲好友刘子翚、刘子羽兄弟及刘勉之为师,开始了他在武夷山长达四十多年的生活,并在此完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刘勉之看到弟子聪敏好学,便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将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了朱熹。也就在这年,十九岁的朱熹双喜临门,他考中了进士。

结婚五年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接到一纸任命,出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这是他的官场首秀。赴任途中,朱熹特地绕道去南剑州,拜访父亲朱松的生前好友、大儒李侗。这个人的祖籍地是古田,这也为朱子后来避祸古田埋下了伏笔。这个时候的朱熹,正醉心于佛老之道,以为学有所成,便想借机在李侗面前显摆一番。等他滔滔不绝讲完,正等着老师的赞美,没想到李侗只嘱咐朱熹:“且将圣人书来读。”意思是,要朱熹多读孔圣人的书,才能对当官济世有用。这句话如迎头泼了一盆冷水,颠覆了朱熹原以为的佛老之道可以济世的学术认知。

朱熹到了同安,还兼管县学。县学就是供生员读书,以备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学校。但他看到的是孔庙破败,县学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老师,学风凋敝。不要说老百姓,读书人也是不崇圣。年轻的朱熹一时无策。这时,他想起了李侗的教诲,恍然大悟,开始细读孔圣人语录,试着用儒家倡导的安邦济民之策,管理治下。同安县的风气也真的为之一变。于是,朱熹渐渐觉得,要治国平天下,佛老之道不可用,有用的还真是儒家的济民思想。

从此,朱熹逃禅归儒。同安成了朱子回归孔孟之路的“零公里处”。他不仅禁止当地人出家为僧尼,还开启了他注重书院教育的漫漫墨香路。同安的文公书院、朱子书院是他首仕讲学之处女地。白天,给邑人们讲论孔孟之道,二程“义理之学”,听者甚众,这成了朱子在同安为官的日常,也深刻影响了朱子后来的人生。之后,他几乎是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致力兴教办学,过化蒙昧,成为他为官的首要。

朱熹生有三子:朱塾、朱野与朱在。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长子朱塾去世,朱熹伤心欲绝,上书卸任漳州知州返乡。在寓居建阳童游桥亭期间,朱熹背负丧子之痛,依然不忘书院教育。次年,朱熹遵照父亲遗嘱,建设“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到了淳祐四年(1244年),“沧洲精舍”被诏赐 “考亭书院”。

因此,朱子把在古田避祸之难,变成兴教办学之旅也是自然。来古田之前,他曾写信给古田籍门生林用中,对其在古田溪山书院办学之事大加赞赏。到古田后,还特地到溪山书院游览,并为院旁的欣木亭题诗一首,以资鼓励。在古田避祸讲学,朱子游讲于当地九个书院,曾经创下一日教九斋的记录,而且流寓霞浦、宁德、福安、福鼎等地书院讲学、交友咏诗,传播理学。朱子把“变化气质”(类似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对教育理念、教学办法、修生养性尤有心得与论述,从而形成朱式的书院教育思想体系。这是宋时书院教育的巅峰思想,朱子以此来过化古田,实为古田人文之大幸。“庆元党禁”之前的240年间,古田考中进士仅50多人。而在其之后的80年间,古田中进士者达100多人。这与朱子独特的书院教育思想的过化不无关系。至今,古田所有书院、旧学堂中,都供奉有朱熹画像和朱子神位。

在同安,朱子还开始做着一件荫泽千秋万代的伟业——他对儒家经典《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进行注解,直至淳熙九年(1182年)他才将四书合刊成《四书集注》。 此书呕心沥血四十余载,直至临终前,朱子依然在修改。这本典著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密码的编成,刻骨铭心,影响至深。从同安始,探究孔孟之道,追索二程理学,便成了朱熹心中的“引月”,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对朱子来说,在古田避祸讲学的日子,那是众星捧月的美好时光。尤其在蓝田书院讲学时,每天都有上百的学子洗耳恭听。此时的朱子理学已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他的讲学艺术更是炉火纯青。那么,他在蓝田书院的学堂上主要讲什么呢?

——讲朱子理学与《四书集注》。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实就是人生的哲学,孔子的儒家就是教你如何为人、为臣、为君的教科书。朱熹理学源自孔孟之道,承于北宋二程道学,又融合成儒释道为一体的新儒学——理学。佛家让我们想得开,道家让我们放得下,而儒家让我们拿得起。朱熹把这三者揉成一团,做成了新儒学的大包——《四书集注》。他和学子们讲其中的天理论、人性论、格致论、教育论等。主张“存天理,灭人性”。

——讲“格物致知”。这是朱子理学格致论的核心要义。他教学子们如何透过纷繁的世界看本质。“格物致知”这意思就是说,要推究隐藏在事物中的“理”,才能看清世界,才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这“理”便是万物生长运行的规律,它是不朽的。比如“孝之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朱熹说,天下本有孝之理,才有孝之心。即使人类社会毁灭了,父母儿女关系也没了,但 “孝之理”还在。一旦人类社会又有了新世界,便又有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这时“孝之理”就一定会再体现出来。因此,“理”是不朽的。

——讲“理一分殊”。这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朱子以为,天地万物有一个统一的“理”,这就是“理一”。分开来,每个事物、每个人都各自有一个理,这就是“分殊”。比如,人生老病死,是统一的规律,这就是“理一”。但分开来,具体到每个人,他的生老病死的时间、形态和方式又是各具千秋,这就是“分殊”。用朱熹的话说“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

蓝田书院三年的时光,和学子们讲理学、经学、文学、史学,还有教育学。朱子把那时中国最先进的哲学文化思想过化予古田、闽东,犹如“引月”朗照,令古田、闽东的人文混沌初开,豁然开朗,这是古田、乃至闽东之大福。闽东的人文一时高位嫁接,由此成为福建教育文化之高原,感恩朱子。

在同安任上,朱熹一干就是5年。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朱子在同安县主簿的任期满后,他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当朝皇帝宋高宗闻其贤名,召他赴京面见。也许彼时的朱熹还觉得自身修行还不够,还不足以面对龙颜,因此以病辞谢。随即,他从家中徒步三百多里到达南剑州,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是一代大儒杨时的学生,而杨时又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学生,朱熹因此成了“二程”的三传弟子,承袭“理学”的正统。这一年朱子29岁,李侗66岁。李侗从此成了朱子的“博士生导师”,师徒结成了“忘年交”。而老师的祖籍地——古田,更成了朱子心中的向往,也是他之所以选择避祸古田的关键。

从同安出发,朱熹继续其政治生涯,亦文亦武,先后担任了南康知军、漳州知州以及荆湖南路安抚使等职务。在事务繁忙之际,他又心存一个伟大的梦想——试图向当朝皇帝灌输理学思想,以致皇帝成天下明君。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

宋时,对知识分子尤其重视。从宋仁宗开始,便提出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张,士大夫犯罪不得判死刑,朝廷臣子都有机会获得朝见皇帝的机会,史称“面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年方三十二的朱熹血气方刚,应诏上封事,除了力陈主战抗金、定计收复、任贤修政的意见外,他还上奏反佛崇儒、详陈讲学明理的主张。等到第二年十月,宋孝宗可能觉得朱熹提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便下诏,通知朱熹入对垂拱殿,想当面听听朱熹怎么说。朱熹终于抓住机会,面奏三札。第一札便是他心心念念地推广理学: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其余两札:对外攘夷复仇,反对和议,对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或许,他的抗金等建议没有被采纳,有些不爽,朱熹又提出了辞职,请祠归崇安。宋时的“请祠”什么意思?指的是请求或申请担任负责祠堂祭祀的官员。这些官员虽然不理政事,但仍享有俸禄。朱熹只想担任个虚职,安心讲学。

朱熹在南宋官场沉浮进出50年,历任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四朝,真正任职从政的时间断断续续有27年左右,但任实职的也就9年左右。《宋史·朱熹传》中的“辞”字竟达32个之多,其中仅有5个“辞”是文辞,其余全部是朱熹辞官的表述。也就是说,朱熹一生至少有27次辞官经历,辞、力辞、又辞、再辞、辞不拜、以疾辞……朱熹一生大都疲惫地走在辞官的路上。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朱子失去了把宋孝宗塑造成“理学明君”的机会。过了32年,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已是64岁的朱熹终于又等来一次直接灌输明君的机缘。在他的超级粉丝、当朝右丞相赵汝愚的推荐下,朱熹任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这里面有两个职务。一是焕章阁待制,主要负责在焕章阁整理典籍、参与编撰,有时也会被召见参与重要的政治讨论和咨询。二是“侍讲”——也就是帝王师,任宋宁宗的老师。任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意即,除了任焕章阁待制的职务,还兼任侍讲,这是宋朝特有的人事制度——双重官职组合。在宋时,这个职位被视为一项特殊荣誉,其待遇与同朝的执政大臣不相上下。或许因为朱熹太想抓住这一次机会,把宋宁宗速成“理学明君”,以致急于求成,卷入了两个重臣之间的宫廷内斗,令他险些丧命。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郑承东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