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打造秀美畲村
近年来,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以打造秀美畲村为总目标,做好“加减乘除”法推动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党建、群众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善用加法,夯实发展基础,增“加”畲村亮点。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畲族文化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三大抓手,集结村两委、热心村公益事业的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等力量,全面梳理村庄发展中问题,并将任务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分工科学化,聚焦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融合畲族元素。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过程中,注重传承、挖掘、运用畲村文化元素,建设畲族风情文化广场长廊、对歌台等场所,并将畲族独特的图腾符号绘制于民房墙面,让承载着畲族群众信仰与文化的传统符号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相互融合,赋予畲族文化新活力。三是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种植挖掘畲族传统中草药的基础上,注重保护野生濒危中草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狠抓生态建设和绿化提升,不断优化乡村生态宜居环境,被评为全省第二批高级版“绿盈乡村”,交出了一张绿色发展成绩单。
二、做精减法,改善村容村貌,“减”少脏乱顽疾。一是减旱厕脏厕,推动“厕所革命”。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点”,以无害化厕所全覆盖为目标,新建改建户厕200余座,铺设生活污水管网,经三格化化粪池处理后,让尾水排入山体、林地、农田消纳吸收利用,以厕所革命“小工程”带动乡村文明“大转变”。二是减杂乱无章,提升村容村貌。全力推进“三清理四拆除”工作,组织村民将房前屋后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将荒地予以菜地化、花圃化,着力打造美丽庭院。在建成垃圾处理站、每户配置干湿垃圾分类桶的基础上,一家一户地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并组建村级环卫队每日收集清运处理。几年前还是脏乱差的小村庄,如今成了“人在房中、房在林中”的花园。三是减破旧危房,落实农房整治。加速推进分类整治,实施旧民房修缮美化和违章搭盖拆除工程,共拆除房前屋后违建搭盖100余处,完成路边花圃81个,完成房屋外立面装饰和屋顶平改坡182栋,外立面喷漆81569平方,屋顶平改坡1914平方,推动群众住房条件全面改善、村貌民风焕然一新。
三、做足乘法,激活产业活力,扩大“乘”倍效应。一是发展畲族特色产业。北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00元。为此,村两委立足本地资源,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确立了传统畲药开发和特色水果种植两大主导产业,多举措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助推畲村经济发展,带领畲族群众脱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8人,已于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25600元。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由6名长期从事中草药种植、营销的党员组成的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擎”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探索“盆景营销+初成药销售+畲药开发”的营销模式,有效地激活了村集体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合作社运营,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蹚出共同富裕新路径。三是培养产业带头人。一方面,注重在“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中培养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在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打造了一支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的乡村产业发展生力军队伍。目前,共有15名专业从事特色水果和中草药种植、营销、管理的党员,占全村党员的60%左右。
四、做实“除”法,建立长效机制,“除”陋习树新风。一是成立工作机制。建立“4321”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机制,采取挂村领导指导、村级组织领头、村规民约约束、群众相互监督的“四项措施”;坚持乡村振兴优先、基础设施投入优先、产业发展优先的“三类优先”;通过将乡村振兴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两种结合”方式,最终实现移风易俗取得实效,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和谐的“一个目标”,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等要求和村里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为有效破除陈规陋习、共创文明良好风气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由村党支部牵头执行,“五老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共同监督制约,有力地推进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三是开展文明评选。建立评选制度、制定评选标准,评选星级文明户36户、“文明庭院”12个、“幸福母亲”10人等,积极利用LED、公告栏、村村通等多种方式对好人好事好现象进行大力宣传,推动形成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争做文明先进好榜样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