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成果展示⑪: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就小康幸福路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宁德市委改革办策划推出“喜迎二十大·改革正当时”专栏,从10起在《闽东日报》新媒体平台、宁德政务网、宁德网同步推送各地各组改革成果。
引言
近年来,福安市通过创新管理体系、改革管护机制、转变运营方式,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福安市先后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改革背景
近年来,福安市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行和落实“路长制”,从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个方面发力,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工作机制,严格监督管理,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18个乡镇拥有农村公路里程共1763.16公里,实现全市建制村100%通农村公路。
创新做法
一是建立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福安市全面推行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创新“五道五长”管理模式,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纳入“路长制”范畴,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路长,挂钩乡镇的18个处级领导任市级路长,交通运输局等18个部门挂钩联系乡镇,乡镇成立路长办,构建各方参与、互动联动的“路长制”责任体系,每30公里公路配1名公路专管员,目前全市共招募公路专管员60名,并率先推行智能化办公软件“路掌通”APP,建立“智慧路长”专管员网络管理机制,实时传送公路信息。同时创新“党建带四好”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四好路有机结合,贯穿交通工作全过程。将全市划分为5大服务区(东南西北中),由下属5个支部挂勾服务,县道以支部为责任单位,路段设立党员责任区。
二是推行管护新模式。推行“党建+养护+扶贫”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在范坑乡成立康庄大道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招募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个,参与养护作业,由合作社骨干党员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帮扶,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分片区建立应急抢险基地,针对全市路网布局特点,采取“集中+分散”模式,结合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道班、交管站等场所建立养护应急备勤点,在晓阳镇龙洋村、范坑乡徐家山村等灾毁易发路段,设置公路灾毁应急抢险备勤点,全面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所有农村公路灾毁和管养人员保险金均由市财政承担。结合“路长制”工作,将乡镇考评结果与市直联系部门挂钩,考评成效作为评定乡镇和联系部门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分的依据。同时,打造县道溪楼路、穆凤路、福穆路等生态景观路60公里,完成全市县道指路系统276公里,并要求每个乡镇必须创建5公里以上的生态示范路,做到排水系统、指路系统、标志标线、安全防护、绿化美化“五到位”,为全域乡村旅游,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助力添彩。
三是探索运营新路径。借助“宁德智慧交通”APP平台,在松罗乡启动“村村通”出行运营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共有6家公司投放“村村通”5座小型新能源客车70辆,服务范围覆盖所有建制村,与原有“村村通”客车形成互补,每车每天至少跑2趟,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趟次,还提供乡镇公务用车、学生周末往返用车、农村电商物流、小件快递等多种服务,打通了乡村出行“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物流寄递收件难问题,在溪柄、社口、松罗等乡镇设置交通农村寄递物流驿站服务点,充分挖掘综合运输服务站“一站多能”潜力,依托客运班线与寄递企业、乡村便民店及民富中心开展业务合作,降低寄递物流成本,健全农村物流的末端网络,打通“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加快葡萄、水蜜桃等名优农产品高效“进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立足我市港湾式客运站点全省最多,且大多分布在县道主干线的美丽乡村优势,在县道霞楼线等“四好农村路”生态示范路线上的港湾式客运站设立电子站牌,及时发布客运班线到站时间、班次信息,方便游客及群众出行。
主要成效
目前,福安市439个建制村已实现100%通客车,现有农村客运企业7家、市内农村班线107条、客运站10个、农村候车亭256个、港湾式客运站31个,实现三级物流网络全覆盖。同时,推行“三贴近、三服务”,即:“贴近企业、服务发展,贴近项目、服务建设,贴近群众、服务小康”。
推送单位:福安市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