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成果展示⑭:推进宁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模式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宁德市委改革办策划推出“喜迎二十大·改革正当时”专栏,从10月10日起在《闽东日报》新媒体平台、宁德政务网、宁德网同步推送各地各组改革成果。
引言
近年来,市委台港澳办充分挖掘对台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宁台融合发展新路,带动一批台湾青年来宁追梦、筑梦、圆梦,培育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建乡创模式。相关经验工作做法获省政府《今日要讯》刊文推广,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新闻网、福建日报、东南卫视和宁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
改革背景
我市以乡建乡创为抓手,大力开展“陪护式”服务,吸引台湾建筑师和文化创意团队深入乡村,从规划、设计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做法
一、创新村庄推荐模式,突出项目“特色化”。推荐开发基础条件较好、具备涉台渊源,少数民族聚居、茶文化、酒文化、侨文化等具有一定特色资源禀赋的村居。如:台湾上趣开新团队签约的屏南甘棠乡小梨洋、漈下村,以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故居地为主题,提炼名人文化精神内涵,注重文旅结合,以产促融,打造新时代名人村居;如福安南岩村邀请台湾的黄德祐建筑团队进行设计策划,昔日寂寥的南岩古村,如今已变身乡村文化旅游“网红地”。
二、创新项目服务模式,突出人才“多能化”。设立“宁台建筑师联谊点”,为他们来宁、落地、承接项目、就业创业、生活等提供全过程服务。全程把控田野调查、规划建筑设计、驻村落地指导和运营管理等,整体提升乡建乡创实效。完善人才评价模式。建立台湾建筑师团队“陪护式”服务评价机制,组织项目业主、镇村和有关技术专家对村庄规划设计成果和实施成效进行评价上报。增强引才外溢效应。引导台湾团队发挥交流纽带作用,在投身乡建乡创的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吸引更多台湾团队和人才来宁创业就业。同时,拓展台青注重的情怀、强调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舞台和空间。
三、创新营造对台交流基地与乡建乡创契合点,突出效果“长期化”。在交流基地采用“主动融入+对接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在屏南县前汾溪成功设立省级对台交流基地后,因地制宜制定对台乡村建设交流年度计划,内容涵盖规划、产业、民宿、文创等方面,明确每次交流目标任务,促进乡建乡创。注重发挥台湾团队在对台交流交往中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和民众到对台交流基地开展活动。屏南前汾溪村已连续举办两届“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活动。
主要成效
一是台湾人才来了。目前已引进17支台湾团队70多名台湾人才参与服务35个村庄乡建乡创项目。台湾创意农业协会在宁设立文创公司,为乡村建设“把脉问诊”;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台胞周宏宇受聘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省委宣传部、省委台港澳办等指导,多部门联合出品,以“上趣开新团队”为原型,讲述“台青创业第一家园”福建故事的电影《相见在鸾峰桥》已于9月28日首映。
二是村落文化活了。注重赋新文化意涵和使用场景,使涉台民间文化“活化”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交流交往的纽带载体。古田端上村以圆瑛建筑和文化展示,活化打造圆瑛文化祖庭圣地;屏南县际下村、小梨洋村将传统武术及养生与甘国宝文化有机结合;屏南前汾溪村连续两年举行“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两岸青年直播连线交流;蕉城新楼村等5家畲村以一村一景的方式,将畲族元素融入项目,展现浓郁畲乡风情。
三是乡村业态新了。可持续营运是乡建乡创的重要目标。在项目中,台湾团队将文创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之中,带动乡村发展。如,通过改造下党“幸福茶楼”,打造“一杯草药茶”文创品牌;通过“造人”“造景”“造产”,建设古田“云端之上、大德故里”圆瑛大师故里,体现农事禅茶的核心精神;以“迷、农、渔、花、宿、鹿”为主题一溪六区九点的文创设计,提升赤溪旅游品质。台湾文创理念透过与当地合作,既实现台湾文创理念和品牌落地发展,也有效推动宁德传统产品打入年轻人市场,相关项目点已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网红地”。
经验启示
注重项目选荐是基础。乡建乡创项目涵盖集镇环境整治、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众多领域,项目筛选、推荐是否精准,关系到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运营成功率。
注重借力聚力是关键。乡建乡创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才能极大提升乡建乡创工作合力。
注重媒体宣传很重要。乡建乡建项目是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有益探索,尚属新兴事物,部分具备条件的村庄因对项目的申请、推进、运营以及成效和意义等缺乏正确认知而错失机遇。特别需要发挥媒体宣传作用,策划报道系列台湾建筑师团队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助力宁台乡建乡创融合。
推送单位:宁德市商务局(宁台交流和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来源:宁德市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