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三中·促改革”系列成果展示⑭:三个“+”开出稳粮惠农新粮方
福鼎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耕地保护策略,持续推进粮食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涉粮特色产业,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福鼎实际耕地保有量17.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5.48万亩,粮播面积19.77万亩,粮食产量6.51万吨,粮油绩效排名居全市第一。
“政府+企业”双驱动
推动耕地资源提质保量
政府主导严守红线。围绕稳固粮食生产安全这一基础,纵向压紧压实镇村属地责任,横向强化自然资源、农业、粮食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狠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同时,制定出台“粮七条”“粮十条”等系列政策,重点对复种、撂荒地复垦、“非粮化”还粮、规模化种粮等给予倾斜补助。
企业参与撂荒整治。成立福鼎市农垦发展集团,推行“政府+公司+经营主体”模式,开展撂荒地复垦、耕地管护、生产服务等工作。目前已在34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完成撂荒地复垦管护21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粮大户)100余人复耕撂荒地2000余亩。
合力建设高标农田。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根据乡镇地形特点提前优化项目布局,集中投入资金进行规模开发,重点解决水源灌溉难、田间道路通达度低等问题,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性和实效性。2021年以来,全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372万亩。
“机械+智能”双提升
推动粮食产业降本增效
提升种质水平,筑好产粮之基。建设福鼎市农垦育秧服务中心,搭建10条温控智能育秧生产线,实现水稻、玉米、西红柿等作物种苗温控智能培育。在管阳、太姥山等乡镇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省级核心展示示范片点,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优质专用率达87.0%。
推广生产科技,激发产粮之力。在店下镇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试点推广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全过程托管等模式。针对山地丘陵地形以及机种短板,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无人机飞播等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积8.46万亩、机收作业面积8.21万亩、无人机统防统治作业面积8140亩。
健全产后体系,强化储粮之能。聚焦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福鼎市农垦粮食烘干厂,实现日烘干粮食315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实时获取粮仓内每个点位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在仓内装配高清变焦探头,时刻捕捉粮面上的异常变化,确保粮储安全。目前,全市储粮仓容4.02万吨,其中三分之二已完成“智慧粮库”改造建设。
“托底+增收”双保障
推动提振农民种粮信心
政策托底种粮收益。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在宁德率先开展储备订单粮食收购,实施订单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和售粮奖励等“两补一奖”政策,托底农民种粮最低收益保障。同时,要求各粮食收购点为售粮农民提供免费清杂服务,加强入库粮食质量检测,确保入库粮食质量达到标准。
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依托福鼎全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持续推进各类粮食美食加工、包装、销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产淀粉率高的优质甘薯,建设甘薯加工企业,加工粉丝、粉条等10多种甘薯食品,大幅提升甘薯经济效益。同时,以“食品谷”项目建设为契机,围绕打响“吃在福鼎”品牌,挖掘粮食精深加工潜力,加快粮食初加工到粮食食品化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茶”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建立玉米种植基地12个,带动玉米种植3800亩,产生羊粪2520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打造店下镇万亩高标准省级示范“美丽田园”,建设船避山特色农业品种园,利用观景休闲台展示“稻稻豆”(一季豆、两季稻)轮作模式,实现福鼎粮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推送单位:中共福鼎市委改革办
来源:中共宁德市委改革办
编辑:林宇煌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