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三中·促改革”系列成果展示㉑:探索具有闽东特色的宁台融合新路径
宁德市充分挖掘对台特色优势,以乡建乡创为抓手,大力开展“陪护式”服务,吸引台湾建筑师和文化创意团队深入乡村,从规划、设计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宁台融合发展新路子。
创新项目借力模式
突出工作“聚合力”
“融情•同心”宁台建筑师驿站相继在宁德、台湾台中市揭牌成立
加强向上沟通。主动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注重与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建立良好对接管道,从其人才库、企业库中选择优秀的台湾建筑师团队,有效提升乡村建设效率与项目运营成功率,也为台湾青年建筑师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舞台。
加强对外联系。邀请台湾创新建筑联合协会理事长林亦奇、金门马祖地区建筑师公会理事陈泽修等,来宁开展闽台乡建乡创项目调研,探讨交流进一步推动宁(德)台(湾)两地乡建乡创合作,深化宁台乡建乡创合作实践,吸引更多台湾团队来宁参与乡建乡创合作,探索培育农业、文创、旅游等产业链、示范带,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部门联动。市委台办与市住建局建立沟通机制,不定期深入乡村一线现场,调研指导推进宁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工作,从“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乡村中培育乡建乡创项目,引进台湾团队提供“陪伴式”服务。通过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现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资金有保障、工作推进有衔接、困难问题能解决,极大提升了乡建乡创工作的“聚合力”,提高了项目对接的成功率。目前,霞浦沙江镇、寿宁斜滩镇、水门茶岗村、福安南岩村分别入选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镇、样板村。
创新村庄推荐模式
突出选择“多样性”
古田端上村以圆瑛建筑和文化展示,建设“云端之上、大德故里”圆瑛大师故里,通过“造人”“造景”“造产”,体现农事禅茶的核心精神,活化打造圆瑛文化祖庭圣地
注重特色资源。突出推荐具有独特涉台渊源或是台湾政坛和工商界友好知名人士的祖籍地所在村居,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茶文化、酒文化、侨文化等特色文化村落,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如,台湾上趣开新团队签约的屏南甘棠乡小梨洋、漈下村,以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故居地为主题,提炼名人文化精神内涵,注重文旅结合,以产促融,打造新时代名人村居;古田端上村以圆瑛建筑和文化展示,建设“云端之上、大德故里”圆瑛大师故里,通过“造人”“造景”“造产”,体现农事禅茶的核心精神,活化打造圆瑛文化祖庭圣地。
注重现实条件。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推荐村居基础条件较好,且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禀赋、村两委具备干事创业热情的村落,提升项目可塑性和实效性。如,福安南岩村邀请台湾的福人号召建筑师团队进行设计策划,昔日寂寥的南岩古村,如今已变身乡村文化旅游“网红地”,成功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
注重地方意愿。着重选择当地党委、政府较为重视,已将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初步形成项目建设资金拼盘,项目补助资金主要作为打造精品工程的有益补充的村庄。如,寿宁县斜滩镇统筹县乡资金1000万元、霞浦县沙江镇争取专项债资金1000万元助力推动项目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分别获评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镇。
创新项目服务模式
突出人才“多能化”
“融情•同心”宁台建筑师驿站相继在宁德、台湾台中市揭牌成立
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设立“宁台建筑师联谊点”,“融情•同心”宁台建筑师驿站相继在宁德、台湾台中市揭牌成立,实现设区市入岛第一家,搭建宁台建筑师交流交往、宣介推广和政策沟通支撑的平台,常态化、制度化对接台湾建筑师团队来宁参与乡建乡创辅导服务,并为他们来宁、落地、承接项目、就业创业、生活等提供全过程服务。
完善人才评价模式。建立台湾建筑师团队“陪护式”服务评价机制,组织项目业主、镇村和有关技术专家对村庄规划设计成果和实施成效进行评价上报。如,福安市南岩村成为网红村,获评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
增强引才外溢效应。积极引导台湾团队发挥交流纽带作用,拓展台青注重的情怀、强调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舞台和空间,在投身乡建乡创的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吸引更多台湾团队和人才来宁创业就业。如,通过相关团队的纽带作用,台湾创意农业协会来宁成立文创公司,为乡村建设“把脉问诊”;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台胞周宏宇受聘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27支台湾团队、86名台湾人才参与宁德乡建乡创,服务53个村庄项目。
推送单位:宁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
来源:中共宁德市委改革办
编辑:林宇煌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