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三中·促改革”系列成果展示㉓:创新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
宁德市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把临近退休、具有浓厚乡土情怀、丰富工作经验的处科级干部盘活起来,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担当作为,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干部人才支撑。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写入福建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文件、省委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省委组织部专门发文向全省推广,并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刊载报道。
坚持精准选派
确保“干”有力量
乡村振兴指导员魏友根指导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
精准选人。通过发出一封信、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号召领导干部报名参加、反哺家乡,市县党委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先后选派7批728名指导员(市级198名)到村服务。
精准定村。坚持以县为单位,摸清域内行政村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把握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发展潜力等条件,摸排出900多个特色分明、极具潜力的“需求村”。
精准衔接。坚持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综合分析“需求村”资源禀赋、报名对象专业特长、选派单位优势等,把最合适的人派到最需要的村,基本实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产业薄弱村、老区基点村、金牌旅游村等选派指导员全覆盖。
坚持目标管理
确保“干”有标尺
乡村振兴指导员谭国良在古田县黄田镇金翼村与农民交流
注重设岗定责。指导员由市县党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办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和业务指导,组织关系、日常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直接抓、直接管。同时,从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基层组织等6个方面,给指导员定岗、定责、定目标,明确“干什么” “怎么干”。指导员驻村后,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近11.7亿元,着力解决基层党员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5100多个。
注重项目推进。根据县级乡村振兴年度目标任务要求,乡镇每年初为指导员量身定制不少于10项的重点任务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项目清单由县级组织、乡村振兴办审核把关,年底对照清单开展考核,逐项推动抓好落实。驻村以来,指导员累计组织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4700多个,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房屋外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推动驻点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群众得实惠。
注重刚性约束。建立健全驻村服务、工作例会、请销假等制度,明确驻点村召开重要会议、推动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等“六必到”。建立负面清单,对存在无故旷工或无正当理由离岗连续超过15天等问题的指导员,及时“召回”调整。
坚持从严考核
确保“干”有动力
周宁县玛坑乡芹太坵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张毅(中)在百草园指导村民种植草药
开展“双述双评”。指导员任职满整年,围绕本人履职承诺情况、岗位目标落实情况以及思想作风、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等方面内容,向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述职,接受组织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
加强跟踪考核。突出“真考核”,对照乡村“五大振兴”项目清单,建立健全工作月报、半年复核、年度考核等制度,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组成考核组,采取随机调研、实地察看、走访群众等方式,考准考实指导员工作实绩,逐一明确“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5个等次。
综合运用成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发放奖励金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指导员优先晋升职级、发放一定奖励金,对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的由组织部部长、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不胜任不尽责的及时“召回”。评选表扬22名“金牌指导员”、77名“优秀指导员”。
坚持暖心服务
确保“干”有保障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右一)参加网络直播,推介坦洋工夫红茶
强化挂钩帮扶。实行“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将驻点村作为党委(党组)书记的党支部联系点,每个驻点村都安排1名市县领导联系指导、3-4家单位挂钩帮扶,市县给予每个指导员驻点村10万—15万元项目资金,落实扶持政策350多项,给他们提供最大支持。
强化教育培训。分级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编印下发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文件汇编,依托各级党校等平台载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先后举办10场次出征会、座谈会,市委书记带头上“第一堂课”,并组织指导员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
强化基本保障。每年安排办公经费、健康体检、办理意外保险等,加强住房、电脑、办公联络场所等“十个一”基本保障,解决好吃住行等后顾之忧。由县级组织部长担任驻村工作队领队,经常性走访慰问、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加油鼓劲。
推送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来源:中共宁德市委改革办
编辑:林宇煌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