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建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成全国典范(3)
要“输血”更要“造血”
如今的赤溪村。磻溪镇镇政府供图
扶贫攻坚最后阶段:突破薄弱环节
当前,福建省紧锣密鼓,积极行动,加紧布局,主动作为。下一步,精准扶贫、科学扶贫,除了要“搬”、要“扶”,扶贫攻坚已经到了最难的时期。为攻下最难啃的硬骨头,用现代工业思维抓农业,将农业发展按照工业模式运作的模式没有变。
12月10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会议强调,扶贫要围绕“精准”两个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造福工程、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把扶贫开发工作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农村交通、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以及电商等普惠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以“三农”工作的成效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条件。
明确扶贫目标任务后,为督促扶贫工作落实,防止“假脱贫”、“被脱贫”,会议还要求福建各界党委、政府机构更要落实责任,在有扶贫任务的地方,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问责机制。
专家点评:
强调福建扶贫开发探索与创新的价值,福建精准扶贫重在抓“魂”去“穷根”。总结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在众多专家看来,扶志和扶智是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福建农林大学博导、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朝枝认为,福建30多年的扶贫工作探索,对全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福建扶贫不仅仅局限于本地,挂钩西北扶贫的同时,还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为其他国家做贡献,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贫困也是一个文化模式,要让民众通过参与方式避免成为边缘群体。”朱朝枝表示,有些地方去争取“贫困”的帽子,甚至为了获得补助而庆贺,这种靠输血而不自己造血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摆脱贫困最根本的方式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