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典型示范

一个非遗项目致富一方百姓

———蕉城区虎贝镇黄家蒸笼“家庭作坊”的扶贫实践

【背景】

虎贝镇位于蕉城区西北部,山高路远,群众靠传统的农业产业难以发家致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数为缺文化缺技能的老弱妇孺。如何激活农村产业活力,发挥产业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的基础性功能,打造产业优、百姓富的新农村,始终是当地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虎贝镇群众一直有从事竹木制品加工的传统,当地竹木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黄家蒸笼作为虎贝镇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品,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2009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此,虎贝镇因势利导,以黄家蒸笼制作为主导,积极扶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产业,引导企业反哺社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黄家蒸笼“家庭作坊”模式正是实践中的一项创举。近年来,黄家蒸笼“家庭作坊”带动了周边村庄约13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该镇实现脱贫的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21户参与黄家蒸笼“家庭作坊”。

【做法】

1、强化引导扶持,筑牢产业根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发展蒸笼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先手棋”,不断加大蒸笼产业扶持力度,引导蒸笼产业朝品牌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当地蒸笼产业蒸蒸日上,成立了黄家蒸笼行业协会,黄家蒸笼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称号,一批从事蒸笼加工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区注册有相关专业合作社1家、企业12家,部分企业发展成为集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

2、打造“家庭作坊”,分包简易工序。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先后需要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老师傅要花上2个整工日,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由于大部分贫困对象都是缺文化缺技能的群众,有些还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虽然具备一定的手工劳作能力,但一般无法到工厂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劳动。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通过与黄家蒸笼行业协会及相关合作社、企业进行了沟通,最终形成了发展“家庭作坊”的思路:即由合作社、企业与贫困群众签订订单,把蒸笼制作中最简单的环节交给贫困群众,定期配送竹底、唛头等工序材料到群众家,群众在家中完成生产工序,实现了“碎片化用工”。以穿竹底这一加工环节为例,身体不方便的群众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穿300多个,每个0.12元,每月可增收1080多元。如黄须凤一家,父子都是残疾人,无法从事复杂的劳动,但能完成穿竹底这一简单的用工环节,通过参与“家庭作坊”,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今年还申请造福工程,盖起了新房。目前,当地逐渐形成了“1个企业带动N个家庭作坊”的帮扶模式,宁德市振兴竹木工艺有限公司、蕉城区宏信竹木工艺厂、蕉城区熟洋蒸笼竹木工艺品厂、蕉城区华兴柳杉竹木蒸笼厂等多家龙头企业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扶贫实践中。

3、推行统购包销,构建零风险模式。针对贫困群众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缺乏自有创业资金、技能水平较差等情况,镇党委、政府经与合作社、企业协调,探索建立了“三统一”的统购包销模式,即:对参与“家庭作坊”的贫困群众,由合作社、企业统一免费提供生产原料,不用押金;统一技术标准,免费进行技术培训,传授优良蒸笼制作工艺;统一收购销售,加工后符合工艺标准的成品由企业兜底回收,确保“家庭作坊”始终处于零风险状态,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的后顾之忧。黄家村的黄伏焱和黄发利都是黄家蒸笼“家庭作坊”的受益者,他们原本都一贫如洗,通过自身劳动改变了生活状况:黄伏焱单目失明,出行不便,且孩子患有自闭症需要在家照顾,有了“家庭作坊”,其夫妻俩既能在家照顾孩子,又能赚取生活费,现家庭月收入可达3000元;黄发利因儿子患尿毒症导致债台高筑,这两年,通过参与“家庭作坊”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多方帮扶,一家人逐步摆脱了困境,偿还了大部分债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4、创新开拓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家庭作坊”持续为继的根本。当地蒸笼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开拓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和产业附加值,也促进了群众在同等加工量的情况下实现增收。如福建泰亨工艺有限公司,开发出数样专利产品,其旗下“黄一府”系列产品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国内知名网销平台上线,并试水速卖通、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先后获得庆丰、鼎泰丰等餐饮业巨头的青睐并成为供应商,占据竹木蒸笼高端市场70%左右的份额。该公司合作“家庭作坊”每完成一道“黄一府”系列蒸笼制作简易工序能比其他品牌蒸笼多赚0.02元的利润。

【点评】

如何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如何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是决定产业扶贫成效的关键所在。虎贝镇在创新蒸笼产业经营、用工等方面下功夫,创新推出“家庭作坊”新模式,积极推行“三统一”的统购包销新举措,同时,借力“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积极开拓市场,逐步形成了“1个企业带动N个家庭作坊”的精准扶贫帮扶新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参与蒸笼产业扶贫的技术、资金、销路等难题,真正让蒸笼产业成为了富民产业。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