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传统 引领脱贫攻坚
———寿宁县下党乡走出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好路子
【背景】
下党乡位于寿宁县西部,是宁德市最迟建乡的4个乡镇之一,下辖10个行政村,人口8051人。全乡共19个党支部,党员336名。近年来,下党乡党委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时的殷切嘱托,坚持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筑牢一线战斗堡垒,建强骨干带头人队伍,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2016年,全乡人均收入11305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81户315人。
【做法】
1、注重思想引领,坚定脱贫致富信心。下党乡曾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老百姓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缺乏动力,如何把群众的脱贫信心树立起来,是摆在乡党委面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乡党委传承弘扬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坚持在内容上“学”、思想上“跟”、行动上“靠”,通过党建专题研究、书记上党课等方式,组织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以“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并通过开展“三联到户”工作,即联络感情到户、联系帮扶到户、联接政策到户,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宣传扶贫政策、做细思想工作、掌握群众需求、帮助找准路子,解决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依托下党省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搭建下党“廊桥宣讲课堂”,汇编《难忘下党》《讲好下党故事》党性教育教材,组织学习《习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下乡的味道》等文章精神,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克服“安贫乐道”“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2、注重组织引领,找准脱贫致富路子。当年习总书记到下党乡调研时指出,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下党乡牢记嘱托,立足乡情实际,确立“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建设思路。以承接省、市委党校学员入驻学习为契机,精心设计了“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等“五个一”项目,努力把下党乡建设成党的作风建设的展示基地、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策划实施了31个旅游开发项目,去年以来吸引全国各地游客13万多人次,催生了一批民宿、农家乐项目,吸引5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带动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创全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推出“下乡的味道”等农产品公共品牌,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发展茶叶、脐橙、锥栗、毛竹等逾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3、坚持骨干带领,凝聚脱贫致富合力。坚持党委带着支部干,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最大限度凝聚扶贫合力。省委先后下派13名党员干部驻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县乡选派10名驻村党建指导员,帮助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600多万元。结合换届,推选27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动员3名乡贤返乡担任村主干。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全乡成立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分别由1名支部委员帮带3名党员,开展党员农业技术培训400多人次,培养农村党员致富能手65人。组织致富能人党员,通过开展结对、技术帮扶、贷款担保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下屏峰村党员王发太带领群众种植脐橙1500多亩,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10户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4、创新扶贫模式,助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积极探索“生态立乡、旅游强乡、兴农富民”的可持续扶贫发展路子,推出了党媒扶贫、旅游扶贫、品牌扶贫、金融扶贫的“下党模式”。在省委组织部下派驻村干部和省广电网络集团的精心策划下,创新“互联网+TV”党媒精准扶贫模式,使得信息建设入农村、线上销售农产品、品牌宣传亮形象;以打造“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为目标,推动旅游与干部培训、文化体育、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相互融合,探索旅游扶贫;广泛宣传推介“下乡的味道”品牌,做大做强扶贫定制茶园,探索品牌扶贫;针对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贫困户量身打造了集储蓄、结算、授信等功能为一体的精准扶贫卡和银行信贷,探索金融扶贫。特别是“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茶园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引起了强烈反响。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下党乡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让广大党员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坚信“至贫也可能先富”,甩掉“等靠要”“穷自在”等落后思想,充分用好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开发新型产业模式,打造以参观学习为主的体验式旅游项目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方式,由“输血”变“造血”,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富民强村的好路子。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