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典型示范

“定制茶园”开辟富民强村新路子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背景】

下党村位于寿宁县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是下党乡10个行政村之一,人口309户、1341人,是革命老区村。2014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仅4200元,村财收入为零。近年来,下党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的殷切嘱托,在省委组织部派驻第一书记曾守福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巧做茶叶文章,探索“定制茶园”造血式扶贫新路子。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000多元,村财收入达到22.3万元,带动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做法】

1.不卖茶叶卖茶园,推出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下党村山青水绿,云雾环绕,具备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现有茶园600多亩。但受制于交通瓶颈,下党村生产的茶青均价每斤仅为2元多,茶农靠种植茶叶根本难以致富。为进一步提升茶叶种植效益,下党村策划实施了“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定制茶园,茶园主每年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对这种“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模式参与度很高,目前扶贫定制茶园已经有260亩找到茶园主。通过参与“下乡的味道”项目,茶农每年每亩茶园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两委”以茶叶加工包装费、管理费等形式可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

2.创办村企和合作社,使村民变股东。过去,下党村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茶青只能贱卖给外来的茶贩,茶农处在茶产业链末端,收入不高,影响了种茶、管茶积极性,部分茶园抛荒。为此,下党村采用股份制模式,创办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30%(其中5%的股权由村集体代建档立卡贫困户出资代持)、村民占股10%、经营管理人员占股60%,共投入180多万元,建成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同时,组建蓉党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0多户茶农入股合作社,采取产销分离的架构,与梦之乡公司签订茶青保底价包销协议,确保入社群众稳定收益。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资金短缺困难,在省人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支持下,下党村发放了全省第一张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额度5万元的精准扶贫卡,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项目。2016年,茶青每斤从原来2.4元增加到10元,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27户贫困户通过茶产业全部脱贫,26户盖了新房。

3.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进一步延伸下党生态农产品特别是茶叶的附加值,下党村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为广告语,创立了“下乡的味道”品牌,并得到国家商标总局授权。为确保“下乡的味道”品牌公信力,一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茶叶品质达到国家QS认证标准;二是开发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茶园主通过APP客户端可以随时点击查看茶园从种植管理到生产加工到包装甚至到物流每个环节,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三是依托福建茶科所技术力量,村集体每年投入10多万元,对茶园土壤进行改良和微生物防抗虫,从源头上提高茶青的品质和产量;四是运用“互联网+TV”党媒精准扶贫模式,在广电网络、省市县各级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和厦门机场、福州机场等重点部位,对“下乡的味道”等商标品牌进行全方位宣传。2016年,“下乡的味道”生态农产品开始走进永辉超市等中高端销售平台,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4.搭建营销平台,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那个地方也怕养肥猪,都是深山,抬不出去”,是下党农副产品流通不畅的真实写照。为了使下党的生态农副产品卖得出、卖得好,驻村干部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大力拓展销售渠道。一是建设扶贫定制农产品O2O平台,将贫困村的产业扶贫与大众消费需求有效对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其他农产品扶贫开发模式的科学复制;二是利用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的电视云商城、微商城和淘宝、京东、亚马逊、有机厨房网等专业平台,指导帮助蓉党合作社建立线上销售网络;三是引入天津南开大学“农梦成真”销售团队和广州、南京等地专业互联网营销团队,帮助蓉党合作社建立了微信销售平台。

【点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按消费需求预定放心农产品的人群也多了起来。下党村在“创意+茶叶”上下功夫,推出“私人定制”茶园这一新模式,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动员企业或企业家认购茶园,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产品可追溯体系,打破茶叶传统的实物买卖模式,搭建起“互联网+物联网+传统农业+合作社”的精准扶贫新模式,打通茶叶销售“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大山中的茶叶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造福贫困茶农。下党村的探索,为广大希望通过发展农产品脱贫致富的乡村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新方向。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