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芳“家庭林场”的扶贫探索
◎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
【背景】
后洋村地处周宁县七步镇南部,距镇区5公里,距周宁县城10公里,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全村144户585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49人。村内林业资源丰富,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为主。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了后洋村黄振芳的造林情况,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后洋村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有效推进全村发展。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做法】
1. 示范带动,激活“绿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后洋村农民黄振芳敢想敢干,创办家庭林场,造林1200多亩,并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以短养长”,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极大吸引和影响了当地村民,全村掀起了造林热。时至今日,“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依然是后洋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后洋村还引导村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将原来失管、分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集中建设150亩高山标准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促进了村民增收。后洋村还将村集体荒废的1000多亩林地精心管护起来,修整林木,并配套设置了防火路、防火带。同时,新造林60亩,预计十年后村里每年将增加10万元的村财收入。目前,后洋村共有林地7277亩,耕地460亩,凭借良好生态和丰富资源的优势,为全村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种养结合,发展林下产业。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丰富的林业资源,探索“套种+放养”的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形成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引进福建绿丰宝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在林场集中套种铁皮石斛100亩,雇用贫困户上山务工。村民黄传荣等利用铁皮石斛的集中花季,在山脚养殖蜜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收入可达15万元。引进和谐牧业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在山脚规划50亩林地发展乡村牧场,放养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70多头,年产值约3500万元。养殖场还雇佣周边村庄10名贫困户到基地上班,并提供牧草种苗给农民种植后收购,带动群众增收。通过种养结合,黄振芳林场农牧产业初具雏形,后洋村借势成立裕农合作社,引导村民、贫困户约130人,以土地流转、劳动力、技术等形式入股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带动林下产业发展。
3.林游融合,力促整村推进。注重将黄振芳林场和村庄观光相结合,整村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对黄振芳林场进行规划,在核心区铺设林场观光步道500多米,修缮林场原管理房,新建展示厅、休憩亭等配套设施,为发展林下旅游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采用3D立体墙绘对新房屋立面改造,新建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市率先实施“智慧农村”项目,将“互联网+”引入农村社会管理,为新农村增添活力。目前,正在有序推进200亩草莓、葡萄采摘基地、有机蔬菜基地和游乐场建设,在后山开发种植100亩桃树,与黄振芳家庭林场、和谐牧业形成良好互动,“家庭林场+乡村观光”的旅游路线初现雏形。2016年10月以来,后洋村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周末节假日自驾游游客最多的一天可达到2000多人,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兜售土特产,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后洋村村民黄振芳早在80年代就包山造林1200亩,带领全村掀起造林热,为后洋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林业资源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该村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行综合开发,在产业结构上实行“林、茶、果、药”结合,在林地利用上实行“套种、放养”结合,逐步形成了种、养、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闽东山区山高林密、生态脆弱,这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走传统砍伐老路的“林业+”扶贫模式,既不破坏生态,又能带动群众致富,是将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为山区林业扶贫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