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典型示范

“农旅联姻”打造生态硒锌养生村

◎寿宁县大安乡亭溪村

【背景】

大安乡亭溪村是洞宫山脉深处的一个革命老区村,距县城13公里,辖3个自然村,共441户、1522人,其中在村人口292人、贫困户27户。过去,亭溪村基础设施十分简陋,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村民仅靠几亩薄田和茶叶维持生计,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2013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仅为4967元,村财零收入。近年来,亭溪村依托土壤富含硒锌元素和毗邻杨梅州、西浦等景区的独特优势,按照“农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创办公司和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业、开发乡村旅游,全力打造“生态硒锌休闲养生村”。2016年,亭溪村荣获“生态硒锌养生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12元。

【做法】

1. 打“硒锌”牌,发展特色种养业。2013年,经省地矿局检测,探明亭溪村12825亩土地里含有极丰富的硒、锌两种人体健康必备的微量元素。2014年,凭借亭溪村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政策优势,寿宁县在硒锌土壤的核心区亭溪村实施“生态硒锌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村“两委”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着手富硒富锌土壤区域土地流转工作,规划建设生态硒锌农业千亩示范基地,先后投入资金近800多万元,复垦耕地近600亩,新开机耕路3条4公里、田间道2条1.5公里、水渠9公里,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目前全村种植硒锌水稻800多亩、猕猴桃50亩、晚熟锌葡萄30亩、水蜜桃50多亩、地瓜400亩、豆类80亩,养羊200多只、香豚猪300多只、本地土鸡(鸭)2500多只,开发休闲观光采摘生态园1个。如今,亭溪的富硒富锌农产品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生产的大米每公斤可以卖30-50元,土鸡每公斤卖80元,土鸡蛋每公斤卖40元,产品供不应求,村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0元以上。

2.打“回归”牌,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富硒富锌土壤被发现以前,亭溪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最少时甚至只有2名年轻人留守。村“两委”意识到,要发展离不开一帮有闯劲的年轻人,于是“顺风打梨”,借助硒锌土壤优势,积极引导在外创业青年回乡开公司、办合作社。经过动员引导,叶荣敏、叶炳灿等22名在外青年返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创立了土篮子、欣鑫、超绿、天安等4家农业开发公司和正农、庭欣2家合作社进行硒锌农业开发。在村“两委”引导下,全村有100多户村民加入公司和合作社,27户精准扶贫户与合作社、公司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贫困户叶孚腾一家3口过去只靠几亩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如今一家3人都在土篮子公司上班,每月工资收入上万元。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有了奔头,也纷纷回来加入公司或合作社,将原本荒芜的田地复垦出来租给公司或自己种植,种植的农作物由公司或合作社回收,闲时还到公司上班。2016年,仅“土篮子”和“正农”2家企业就发放劳务工资200多万元。

3.打“休闲”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亭溪村离县城、高速路口不过十几里路程,周边有仙岩杜鹃景区、杨梅州国家森林公园、官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景区景点,且处于西浦、赤陵洋、水洋、大熟、泮洋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圈,发展乡村游具有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在乡党委政府提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村旅结合”发展构思下,村“两委”围绕亭溪村“一个古村庄、一座原始森林、一片最美梯田、一条过村溪流”旅游资源,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打造乡村自驾游品牌。目前,亭溪村建设了“知青农园”“长寿文化园”以及范家山自然村烧烤区、露营区等一批项目,确保了游客来后,散得开、住得下、有的玩。2016年接待游客近8万人,创造经济效益达70万元。

4.打“长寿”牌,营销养生农产品。亭溪村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素有“天然大氧吧”之称。全村1522人口中,有百岁老人3位、90岁以上11位、80岁以上59位。为发挥好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亭溪村围绕打造休闲养生旅游村目标,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元素,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小车“后备箱”工程,包装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硒锌农副产品土特产,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策划举办了“首届亭溪长寿硒锌文化节”,组织长寿家庭秀、双胞胎秀、硒锌产业成果展等,摆设了200桌长寿宴宴请百岁老人与大家同庆,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及20多家媒体齐聚亭溪,进一步扩大了亭溪村养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同度。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亭溪村立足土壤富含硒锌元素和毗邻杨梅州、西浦等景区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引导在外青年返乡参与打造“休闲”“长寿”乡村游品牌,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饮水、用电、居住等条件,而且促进了贫困群众通过向游客提供特色农产品、食宿服务,增加收入。亭溪村“农旅联姻”富民强村的经验做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良好、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推进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