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颗“金果” 致富一方百姓
◎寿宁县凤阳镇
【背景】
凤阳镇地处白云山北麓,平均海拔650米,境内山泉遍布。由于拥有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灌溉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凤阳晚熟葡萄果肉汁多脆爽、品质上乘,且能错开葡萄上市高峰期,深受市场青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近年来,凤阳镇党委、政府扶持引导当地群众做强做大晚熟葡萄特色产业,并充分发挥葡萄产业在增收致富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特点,因势利导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葡萄种植产业走上致富路。2014年以来因种植葡萄实现脱贫的有50户210人。
【做法】
1.建好“一个支部”。成立葡萄协会党支部,党支部引导26家葡萄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直接对接,发挥党员示范户作用,采用党员“一对多”帮扶模式,一个党员保证解决多户贫困户葡萄种植相关问题,成功搭建了“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同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助、引导贫困户推广葡萄避雨栽培和农业“五新”集成技术等方式,实现精准帮扶。三年来,葡萄协会党支部带动全镇发展晚熟葡萄4500亩,年产量5625吨、产值9900万元,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250元。
2.抓好“两个帮扶”。一方面,通过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保障其工资性收入,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到葡萄种植基地务工或参与管理,实现稳定增收。另一方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缺乏种植葡萄生产资金困难,县扶贫办、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凤阳镇探索葡萄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协调葡萄产业发展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2016年,金融部门授信贫困户贷款54户206万元,其中用于贫困户葡萄种植贷款资金达到69万元。
3.实行典型引路。为推动葡萄种植的产业化、规划化,使优质葡萄产业成为群众摆脱贫困、持续增收、走向富裕之路的捷径,凤阳镇通过葡萄产业协会的示范带动,推动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种植葡萄,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加入返乡创业的队伍。在外经商的大学生缪文钦和妻子张丁玲回到凤阳种植葡萄,并在政府的帮助下,与宁德市冠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商妥葡萄大棚补助项目,成立了寿宁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石、官田等村农户在缪文钦的帮助和带动下,通过种植葡萄实现增收致富,葡萄种植示范户亩均收入达1.5万元。
4.培育打造品牌。凤阳葡萄现申请注册的商标有“甜达”“贝甜”“老耕农”“黑老汉”4个葡萄商标。目前,凤阳葡萄正抓紧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申报工作将以“寿宁凤阳锌葡萄”为公共品牌进行,最大限度提高凤阳葡萄的美誉度,增加葡萄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和广大果农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寿宁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通过品牌宣传、引进互联网营销,进一步扩大“锌葡萄”产业的品牌效应,拓展葡萄销路,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先后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全国山地马拉松赛,将体育赛事与葡萄产业有机结合,催生出了一批民宿、农家乐,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赛事的商业经营,促进群众增收。
5.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紧邻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农耕风光的农田标准化、道路网格化、环境园林化等要素资源,以葡萄园、农耕梯田、高山草甸、樱花观赏园、环库区风光带及美丽乡村为载体,布点、连线、成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群众增收新路径。
【点评】
“输血”扶贫不是长远之计,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凤阳镇通过扶持一批种植大户、协调产业发展资金、建立“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破解了葡萄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群众等待观望、生产资金制约等诸多障碍,激发了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葡萄产业化生产的动力,从而增强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凤阳镇产业扶贫经验带来的启示是:贫困村的产业扶贫,还是要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解决好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主导产业和产品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布局,保障农户稳定收入,从而达到“发展一业,带动一方”的效果。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