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屏南县双溪镇
【背景】
双溪镇位于屏南县东北部,属千年古镇,距县城18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741人,其中国定标准132户,省定标准60户,国定标准占比68.75%。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区域内多是山区林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相当部分农户居住在高山偏僻分散的山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2013年开始,双溪镇开始有计划地高起点组织实施“造福工程”。
【做法】
1.高起点规划,让偏远山村及困难群众“有处搬”。 镇党委、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高起点规划实施禹溪造福新村。2014年,经过多处选址,把下村自然村的新村选址定在202省道旁,多方筹资200万元,及时修建基础设施。按照“一户一宅”,每宅占地面积90平方米,建成总规模为60栋民房的集中安置区,将生活在北村下村等地质灾害点以及深洋等偏远自然村的村民搬迁出来,完成60户236人搬迁安置,每户给予2万-5万元不等的补贴。目前入住新居36户,其中8户为精准扶贫户,占地39.8亩的禹溪新村成了村民心中的“安乐窝”。
2.高规格建设,让困难群众“住得美”。如今走进双溪镇北村的禹溪造福新村,只见五排白墙蓝瓦的民居展现在眼前。它既有当地传统平行叠落防火墙,又装饰着现代的窗台栏杆和防盗窗,朴实中流露出现代气息。民居周围水泥路宽敞整洁,绿化带簇拥,禹湖清碧,美不胜收。新村自来水、线路、排水排污系统、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搬迁户都十分兴奋地说,“我们从破旧的山厂搬进这里,就像住进了高大上的别墅了”。
3.实惠看得见,让群众“愿意搬”。作为土生土长的下村人,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造福搬迁之初,普遍担心搬迁后的家离田园太远,耕作不便,不愿意搬迁。镇党委、政府认真细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为群众详细讲解搬迁利弊,带领村民去周边参观,并且根据群众的意愿来选择搬迁点。由于这个地点交通方便、适合发展旅游、离田园近,不影响生产。同时,镇里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了一条路通往下村自然村,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住在旧村的时候,农作物挑到镇上卖,需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再坐车,极不方便,村里人虽然勤恳劳作,但多年来日子却没有太大改变。现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最重要的是遇上台风天气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村民张传创感慨不已。
4.搬迁与扶贫相结合,让群众“能致富”。镇里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就业能力培训,引导村民利用好本地优势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真正达到“搬得起、住得下、过得好”的目的。贫困户宋旦建自小患眼疾,几近失明,属一级残疾,妻子也是二级残疾人。原先就靠栽种自家的2亩地,养育2个儿女,几年来,夫妻两人先后到省协和医院动了2次手术,花费5万元。在镇村干部的动员和支持下,他下决心搬迁新村,镇政府不但给予2.5万元建房补助,而且免费提供建房彩瓦、涂料等支持。如今他已经按照新农村的标准进行装修,贴上瓷砖,安了吊顶,装上防盗门,搬进了新居。最近他到邻近的深洋村租了5亩地种菜,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农闲时去打工增加收入,脱贫指日可待。
【点评】
“造福工程”是我省扶贫开发特色项目,20多年来,搬迁对象逐步扩大,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后续配套逐步跟上,这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双溪镇在实施造福工程过程中,不是一搬了之,而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防灾减灾、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注重引导群众融入新环境、建设新家园,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