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惠民生 畲民唱响致富歌
◎福安市穆云乡上洋村
【背景】
上洋村是福安市穆云乡的一个畲族行政村,全村98户、386人,下辖5个自然村。上洋村原址属地灾区,且村落分散、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2002年,上洋村启动了“造福工程”整村搬迁项目,在桂林秀溪洋置换用地45亩,用以建设造福新村,陆续动员群众搬迁。至2013年,上洋村先后争取到300多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安置以上洋村为主,包括其他35个自然村的造福工程、地质灾害搬迁户。目前,上洋新村、黄儒新村,以及穆云乡各村的搬迁户,共有236户116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4人。
【做法】
1.建设美丽家园。整村搬迁到秀溪洋后,为了让畲民在新村住得方便、舒适,村“两委”通过争取上级部门帮扶资金、一事一议项目、村民筹资筹劳、鼓励乡贤筹集社会捐资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动畲民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2006年开始,安置点逐步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等问题,还完成了下水道建设、电话、电视讯号、宽带和光纤安装,以及新村路面硬化、路灯、部分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2015年,上洋村获得省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160多万元,完成村级活动场所装修、村道硬化和村下水道改造建设,同时还开展外墙包装,融入穆云畲族乡生态旅游区、白云山景区建设等。如今的上洋房屋错落有致、美观敞亮,道路平坦又干净。
2.发展特色产业。搬迁后的主要任务是让群众“留得住、有收入、能发展”。针对近年来穆云乡水蜜桃、刺葡萄、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很多群众由此发家致富,村“两委”集思广益,利用搬迁后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产业。组织引导勤劳的畲民向虎头、溪塔的水果种植大户求教取经,不仅在旧村田地上种植水蜜桃、刺葡萄,而且还在新村附近租赁田地进行种植,如今穆蟾一线刺葡萄、水蜜桃已渐入规模化发展趋势,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村“两委”还计划适时修复旧村村道,充分挖掘旧村资源,优化整合,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等,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拓宽务工渠道。穆阳地区两乡一镇人口集聚,宁武高速、白云山大道的通车,给周边沿线村庄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增加更多就业机会。村“两委”引导群众到附近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队就业,工资每天可达260元左右,妇女们则各自在超市、宾馆、饭馆、服装店、小作坊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的干脆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村民说,“出去打工,在家也打工,还能与家人团聚,照顾一家老小,何乐而不为?”
4.抢抓旅游机遇。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穆云生态旅游区等景点飞速发展,中国最美葡萄沟、虎头千亩桃花园使穆云生态旅游掀起热潮,2016年仅桃花节期间就接待省内外游客近5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发展。上洋新村位于生态旅游区的必经之路,畲民们抢抓旅游带来的商机,就近在新村、集镇上做起了小生意,吃上旅游开发饭。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水蜜桃、刺葡萄和畲家风味小吃的热销,大大提高了村级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上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6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0多元。
【点评】
从实践看,整村搬迁“造福工程”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群众更好融入迁入地,实现“搬得下、待得住”,真正走上致富路。上洋村把改变群众安居条件作为最大的民生,始终注重提高“造福工程”质量,把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活条件和改善生产条件结合起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产业得到发展,实现群众在门口创业就业,不仅让群众安居,而且让群众乐业。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