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成为精准扶贫的好帮手
◎柘荣县楮坪乡仙岭村
【背景】
仙岭村位于柘荣县楮坪乡西部,下辖2个自然村,202户821人,90%以上属山地,人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柘荣县四大历史名人“七品冠带荣身”郑宗远故里,先后被授予宁德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慈善扶贫第一村”。过去,仙岭村是“房屋挂在半山坡,青蛙一跳过三丘”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典型村庄之一,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危险异常,是全县人尽皆知的“贫困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局面,仙岭村坚持以“善”立村,创新“慈善+”模式,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村容村貌和产业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村财收入10.6万元,精准扶贫户8户30人中有6户25名实现脱贫。
【做法】
1、“慈善+公益”,保驾护航精准脱贫。为更好弘扬慈善文化,服务群众,仙岭村在挂钩帮扶单位宁德市委宣传部的帮助支持下,组建了一支以乡村干部、种植能手、致富能人为成员的公益性扶贫工作队,通过采取小额贷款、农资补助、技术指导、产品包销等方式,为贫困户生产、管理、销售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工作队帮扶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茶业科普园内种植茶叶,入园务工,每年每户可增收1.5万元;以资金帮扶方式,扶持4户承租覆盆子基地3亩,租期3年,每年每户可增收1.8万元;剩余1户提供种苗扶持种植太子参4亩,每年可增收3万多元。
2、“慈善+基金”,持续助力扶贫济危。以实现长效扶助为目的,统筹各类资金成立慈善基金,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水利发电企业,源源不断助力精准脱贫。2016年5月,宁德市首个“精准扶贫慈善基金”在仙岭村正式举行签约仪式。由宁德市委宣传部、市慈善总会、柘荣县慈善总会各捐赠10万元,仙岭村委筹资10万元,共计40万元慈善基金投入仙岭村牛桥电站,年创利润6万元用于帮扶救助贫困户。基金由仙岭村委负责管理,资金审批由村“两委”集体研究,资金使用情况由市慈善总会负责监督,并根据仙岭村贫困户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专人监督,最大程度发挥效益。
3、“慈善+产业”,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慈善帮扶为导向,针对贫困户“造血”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坚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标,采取公益小额贷款、无偿提供种苗、义务技术指导等方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依托仙岭村后山林缘、疏林中拥有大片湿润地带优势,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山地60亩发展覆盆子中草药种植项目;采取村委出资供苗、农民自种自管、工作队服务指导、合作社包销的模式,鼓励群众种植优质水蜜桃30亩;结合茶业科普园建设,将旧茶园进行新品种改造,发展高山无公害生态茶园500亩。2016年全村村民普遍大幅增收,72.5%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4、“慈善+村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围绕富美乡村建设,开展“善”文化主题建设,以文促旅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实现增收致富。先后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建设集瞻仰、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慈善文化广场以及慈善文化主题公园。围绕“善”文化主题,建设“郑宗远纪念馆”“庆远堂”“慈湖”和“慈善墙”等慈善十景,既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又推动特色文化休闲体验旅游。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平均每天接待休闲观光游客100多人,直接带动“农家乐”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有效促进群众收入增加。
【点评】
精准扶贫不仅需要政府“全方位兜底”的扶贫方式,也需要在扶贫力量上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慈善在这方面恰恰是一股最合适也必不可少的力量。仙岭村不论是建设慈善文化广场及主题公园的700多万元,还是成立慈善基金的40多万元,抑或是村民无偿捐赠的用于建设的土地,都是运用慈善的力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善于借助慈善组织的力量,发挥慈善组织的独特优势,让慈善组织成为扶贫事业的“好帮手”和“好搭档”,这是仙岭经验带来的最大启示。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