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促扶贫
◎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背景】
漈下村位于屏南县西南部,有着近六百年的开基历史,是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下辖2个自然村,368户1700多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8人(低保户2户8人)。2015年以来,漈下村积极探索古村落“文创+旅游”促扶贫新模式,使古村原有的一些常态资源,如空余的房间、地道的厨艺、人文景观、农副产品等,逐渐成了“香馍馍”,被开发成民宿、农家菜肴、特色演艺等,用于满足每年数以万计前来学画、观光体验者的身心需求,缔造出种种供需对接,推动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做法】
1、依托古村落,打响“旅游牌”。漈下村是福建历史名人甘国宝的祖籍地、国家级涉台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四面环山,两溪夹流,村里水道九曲环绕,整个村落建筑风格都是以典型的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同时又融合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的情调。拥有云路门、候门岭、迎仙桥等三十六景。全村上下崇尚武风,甘氏先祖们自小皆练习武艺,其拳法既有明清时期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又自有其特点。板凳、锄头、狼筅、木棍都可以成为武器。甘氏第九代出了一位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更为这方山水增添了风采。近年来,漈下村把扶贫开发同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文创产业不断推进,乡间客栈、写生基地、时尚咖啡屋、酒吧、茶座、餐饮、特色小吃、传统工艺等产业在村里陆续开花,漈下村正逐步发展成为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土文化生态旅游村。
2、引进“文创”团队,开展公益教学。2015年4月,引进林正碌艺术教育团队到漈下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为古村带来了新生机。他们不仅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村民学会画画,还在微信平台将其中的优秀作品挂牌销售,并通过自媒体,艺术生产者、推广者与消费者三方交流,把画卖到世界各地,增加收入。成千上万来自海内外的“好奇者”,慕名前来观光体验,他们往往一画好几天,甚至数月。甘玉彤是漈下第一批学画的小孩,一年来,在功课之余一直坚持画画。至今,她不仅靠卖画补贴了家用,还积攒了近万元准备上大学的费用。在她的带动下,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邻居们陆续开始拿起画笔,与艺术结缘。古村现有13家农民画室,5家正在装修的农民画廊,初步展现出文创产业及其带动效应。村里2户精准贫困户积极参与文创事业,一户将老宅装修成文创空间,并卖出3幅画作;另1户则把古居改建成博物馆,2间客房还以每月300元的租金被预定。2016年,实现3户贫困户脱贫,脱贫户人均年收入由原来26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随着漈下艺术教育的名声日隆,村里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外出谋生的村民开始回乡创业,短短一年时间,村里的民宿、餐饮店、小卖部陆续开张。长年在上海经商的甘丽湖夫妇返乡投资60多万元,利用废弃的老宅,打造17间有独立洗浴设施的“自在花时”客栈。村民甘小文将家中闲置的房间改造成民宿,以每间40元的价格租给画友、观光客及志愿者。
3、外联内引,复兴村小。文创与旅游热的兴起,使得漈下小学也受到省市媒体及各级领导、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拨款捐赠70多万元修缮漈下小学,建起了公厕、平整了操场、安装了篮球架、整修了围墙,复办了四五年级,开设了音乐教室和图书馆。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4台钢琴和创办图书馆的4万多元资金。毕业于兰州大学的程冲成为第一个来到漈下小学支教的志愿者,给村小带来了新鲜血液。针对漈下缺少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师资的现状,通过社会招募,另外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来到漈下支教。如今,不仅留下的孩子不用出去了,还有村里的小孩回流。今年9岁的甘惠萍就从屏南城关转回漈下小学念书,她的父亲甘小文表示:“现在村里的师资不比外面差,而且回家念书能照顾到家里,很有亲切感。”
【点评】
一些贫困乡村,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较低,保留了大量原始风貌的建筑,在全域旅游时代,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正突显出新的文化价值。漈下村探索古村落“文创+旅游”促扶贫新模式,通过引进文化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又推进文旅结合精准扶贫,为广大古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较好借鉴。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