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畲村文化旅游之路
◎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自然村
【背景】
半月里自然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全村共83户326人,多为畲族人口。村内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完好,素有“闽东畲族第一村”之称。
过去,半月里村地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自然村。为了尽早扭转贫穷落后的面貌,带动群众过上好日子,村干部在畲族文化传承人的启发之下,通过大力传承保护畲族文化,坚持打好文化旅游牌,带领群众挖掘蕴含在畲文化中的“真金白银”。近年来,共有13户60人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
【做法】
1、保护传承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畲文化,这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村中畲文化日渐凋敝的现象,村民雷其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省内外畲族人口聚居地,收集整理畲族文物1600多件,其中有木雕100多件、服饰120多件、生活类文物800多件、畲族小说歌200多首等,自发创办了“畲族博物馆”。在他的感召下,村委会意识到保护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后投入300多万元,邀请厦门大学闽台建筑文化研究所编制完善古村落发展规划,完成村落“五通”建设、入村古官道、村口广场整修、文物保护馆的修建和部分古建筑物的仿古修复,对16座古民居危房进行抢修,使畲族古村原貌得到较好保存。2012年以来,半月里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第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点”“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半月里畲族婚俗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以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畲文化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如何在保护和传承畲文化的过程中带动畲家百姓脱贫?半月里村专门成立霞浦县半月里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80多户300多名村民集体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按比例进行分配,探索走出了以畲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路子。一是以畲文化活动聚人气。2016年共举办畲族文化表演、双福桥垂钓等旅游文化活动30多场次,吸引各地游客8万多人次,年收入达30多万元,每户贫困户从公司获得分红3500元。二是开发线路聚人气。对接省、市、县旅游部门开发乡村一日游项目,2016年通过线下线上“旅爸爸”APP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游客到半月里村一日游,吸引各地游客2000多人次前来观光摄影。三是宣传推介聚人气。通过电视台、微信、网站论坛、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厦门旅游展等方式,推介特色旅游线路和畲家米酒半月香、乌米饭、糍粑、畲药等特色产品。通过畲文化的撬动,半月里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群众生活有了盼头,干事也有了激情。”村民主任雷仁华表示。
3、以文化旅游增加群众收入。村里优先推荐16名贫困群众到半月里民俗文化发展公司打工,以当模特、当演员、销售畲族工艺品和土特产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我们会根据游客的拍摄需要提供相应的畲族风情特色服务,每次收费50,去年一年就净赚三万多元。”邹建芝笑着说,这位曾经只是家庭主妇的畲族姑娘,如今通过当模特为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替丈夫分担了压力。旅游既是消费,游客更是食客。村里创办合作社,组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茶园和柚子、柑橘等果园种植,养殖原生态土鸡、淡水鸭、鹅和生猪、家兔等家禽1万多只,并以集体名义开办了畲家土菜馆,招收贫困群众务工,专门经营合作社特别是贫困户生产的农、畜产品。过去,村民雷向严家的乌米饭、糍粑,只是作为特色点心招待客人之用。通过文化旅游的带动后,仅仅依靠出售乌米饭、糍粑等畲家特色产品,2015年雷向严就实现创收6万多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点评】
习近平同志在《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文章中指出,畲族经济要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民俗文化是宝贵财富,更是生产力。半月里村立足保护和开发自身独特的畲族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广特色旅游项目,通过博览会、互联网等平台推介畲族文化旅游、畲族特色工艺品,推动畲族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了发展优势,跨出了畲族经济囿于区域性狭隘的圈子。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