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8专题管理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风采40年

幸福,从这里出发

2018-05-25 11:13 来源:宁德网 王志凌, 陈莉莉

3

咸洋村新貌。

4

60年前省市县批复咸洋徐坑村整村造福搬迁的文件档案。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见习记者 陈莉莉 文/图)

从山上危境蜗居,到山下福地安家,60年前,一项率先全省的造福搬迁工程,让周宁县咸洋徐坑村老区群众开启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60年过去了,老区人民始终牢记党恩,不忘来路,振兴乡村再发力——

这些天,周宁县咸村镇咸洋村里,村民们正热热闹闹地筹划建亭事宜,地点选在后山的徐坑村旧址,取名“初心亭”。

60年前,省市县关爱,一项率先全省的造福搬迁工程,让这里的群众告别家住滑坡险境的日子,整村搬迁至山下,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变化,翻天覆地。今年,正值该村造福搬迁 60周年。

“建亭子,就是为了感念党恩,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这段恩情,饮水思源,不忘幸福来路!”咸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宗景说。

一座亭子,一段历史,一份深情。近日,沿着当年村民造福搬迁的足迹,记者专程走进咸洋山水,探寻他们从山上到山下的“幸福之路”——

危境险情

牵出造福工程

徐坑村,革命老区村,距咸洋主村约3公里,全村群众均为张姓。一直以来,村民依山沿溪建房而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然而松软的山体,逢狂风暴雨必有溜方或滑坡等地质灾害,村民居而难安。

时光回溯到1957年。当时驻村干部陈新回等人前往岗后村检查生产劳动时,发现徐坑村正后门山地段有一条宽约0.15公尺、长约百余米的山体裂缝。由于地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这片山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对山下的村民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险情,刻不容缓!回到咸村区(今为咸村镇)后,陈新回一行迅速向当时区领导反映情况,由咸村区汇报县政府,县长黄清毅立即指派县有关部门人员到实地调查,并决定实行全村异地搬迁,确保全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由周宁县人民委员会行文至福安专署转报省民政厅,请求支持。经省民政厅研究批准,于当年9月18日同意拨款5000元支持搬迁建设,搬迁选址在今咸洋店后村。

翻开当年上报、批复的一份份文件档案,虽已历时60年,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急老区群众之所急,想老区群众之所想”的关切与温暖,至今令人动容。从9月3日上报,到9月18日批复,在当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年代,短短两周,省市县区接力、关爱,徐坑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成为周宁县首例造福工程异地搬迁项目,由此也掀开了老区群众走出山沟、安居乐业的新篇章。

据了解,当时徐坑村有75户、380多人,而咸洋全村人口也就370户、1500多人。举村搬迁再建新家的消息不胫而走,徐坑村沸腾了。

“当时乡镇干部一个月工资就18元,加24斤粮食。5000元补助,对村里的群众称得上天文数字了!”村干部回忆说。户均按人口视不同情况给予85元、95元、110元、135元补助,村民再投工投料。整田地、打地基,盖新房、建新村,山下一片火热——

砂土上山挖,一天挑上40多担不喊累;木材上山砍,肩扛手抱不觉酸。吃在公社食堂,全村老少齐上阵,就连孩子们也挑起土箕运砂土,不甘落后。

清晨,在此起彼伏的夯土墙声中醒来;夜里,在憧憬未来的热烈讨论中睡去。看着一天天崛起的新家,徐坑人的心头是甜的。

1958年春节前,首批9幢新房落成,搬迁入住36户。接着第二批,10幢39户,整村实现造福搬迁。

“每幢房屋占地约240平方米,土木结构、两层半,每幢入住4户,每户能分到四个房间。在当年,这住房水平算是‘豪宅’了。”村干部打趣地说。

鞭炮声声里,喜迁新居的村民一户接着一户。十里八乡的亲友也争相赶来,一睹这片平原上最“高端时髦”的新房。吃着鸡蛋面,打量着新房的一墙一瓦,村民们知道,新生活就如这熊熊燃起的新灶火——要旺了!

福地安家

叩开幸福之门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聊起今昔巨变,现已年过七旬的村民张祖川感慨万端。

那时,他家8口人,与其他十三四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幢祖上的老宅里,局促不堪。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老宅在一场大火中毁尽,一家人流离失所,在村里到处借宿,甚至窝在别人家的堆肥房里住了两三年,苦不堪言。“就盼着有一处自己的房子。”张祖川说。

1958年,山下新房落成,张祖川一家人成为徐坑村异地造福搬迁的首批受益者,他也因此背起书包走进镇中心小学的课堂,“山里娃”的人生命运从此转变。

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时年19岁的张祖川应征入伍,奔赴黑龙江戍边垦荒。

“老区人民要听党的话!”张祖川牢记着这句话。在部队里,他争先创优,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光荣入党。复员回乡后,他承包过公社农械厂、当过村主干,带头捐资建桥、热心家乡发展,大半辈子风风火火。让张祖川自豪的是,紧跟其后,他的儿子及大女婿也入伍,“一门三军人”在村里一度传为佳话。

如今,儿女们在广东经商,他则在村里过着赋闲的退休生活,或上山砍些柴火,锻炼身体,或拉着老伙计下几把象棋,楚河汉界,乐陶其间。这些年,他还学起了年轻人玩的手机微信,想儿孙了,一段语音或视频连线,其乐融融。

张祖川一家的变迁,是徐坑村造福搬迁的一个生动缩影。走出大山天地宽,欣喜变化迎面来。围坐在咸洋村委楼里,村民们如数家珍,向我们娓娓道来——

住房之变。从山上危境蜗居,到山下福地安家,告别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历史,安全感充盈在每位村民心间。

出行之变。昔日家住山沟沟,出门路弯弯,上趟集镇都要走半天。现在,咸洋村出门路平坦,过桥就是镇中心,方便。

教育之变。当年村里的文化教育几近空白,下山后,“家门口”就是镇中心小学、周宁二中,教育条件还逐年改善。现在村里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有10人以上,去年还有考上复旦大学的。

发展之变。过去村民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生产力落后,生活困苦。吃的是地瓜米,点的是竹篾灯,油盐等生活用品全靠砍柴换。一件新衣全家穿,一床被子盖五代,是习以为常的事。搬出大山,信心足了,信息多了,发展门路也更宽了。种养、打工、经商,大伙各显身手。2017年,咸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户户村民走出当年搬迁入住的土木房,在周边建起了一幢幢钢筋水泥新房,宽敞气派,如一道臂弯守护着这片老宅,守护着这段温暖的历史。

继咸洋村之后,得益于造福搬迁工程,近些年,福濑新村、梧桐新村、詹家洋新村、坪坑新村、樟岗新村、高路新村、半岭新村等一个个造福新村在咸村镇拔地而起,告别地质灾害、搬离偏远山沟,叩开幸福之门,万千群众俱欢颜。

振兴乡村

再筑老区新梦

昔日蜗居大山,打雷下雨心发慌;今朝福地安家,幸福欢歌永传唱。今昔巨变,变的是欣欣向荣的生活,不变的是咸洋老区人感念党恩、谋求发展的初心。

新时代,新梦想,新作为。把这片红色土地建设成为历史有传承、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的美丽乡村,已成共识。承载梦想,乘势发力,咸洋老区人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做强产业,资源变“财源”,20多位村民返乡创业展抱负。张岳斌,就是其中一位。

几年前,立足咸洋生态优势,他的父亲与朋友合股创办薏果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工资入股等形式,“公司+合作社”,吸纳300多户村民抱团组建川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薏米合作社,种植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建阳桔柚586亩、薏米500多亩,还有红心猕猴桃、人参果、黑枸杞等高优特水果。

红火产业,“引”回了张岳斌三兄弟。

“我们的父辈从山里搬出来,生活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我们这一辈也该做些什么。现在国家扶持农业好政策不断,农村就是个不错的舞台。”张岳斌笃定地说。去年他从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毕业后,便和退伍归来的二弟张岳雄,扎根大山,专心合作社种植生产。三弟张岳文则远赴辽宁鞍山,闯市场找销路。兄弟三人分工协作,合作社经营得风生水起。去年,薏米喜迎丰收,产值达150多万元,桔柚今年将迎来成熟采摘,前景看好。

产业助力,脱贫致富路更宽。现年61岁的张洪水,妻子长年患病,女儿在卫校读书,家里曾因病、因学致贫。通过资金帮扶,张洪水种起23亩板栗,同时进入合作社打零工,每天工资160元。利用闲暇时分,勤劳的夫妻俩还采茶、包茶珠,多收入3000元添补家用。多种增收,去年他家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脱贫,并盖起了一层新房。

包括张洪水在内,去年,村里列入精准扶贫的11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筑强“堡垒”,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路。从2007年至今,咸洋村连续被评为镇级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村里还筹资8万多元,全面改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真正把村级阵地打造成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之家。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关爱帮扶的“暖流”,也在这里汇聚。在周宁县委组织部和咸村镇党委的支持下,村里注资30多万元建起80多亩桔柚基地,告别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历史;在咸村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咸洋村永济桥重建工程、樟源溪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桃源溪治水工程及其景观提升工程、自来水改造工程、改厕工程、岗后机耕路硬化工程、咸洋村老人活动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总投入1200多万元,村容村貌进一步完善提升。

据介绍,下一段,咸洋村将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房屋立面改造、村初心广场建设等一系列项目,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融入集镇发展圈。同时,当前在建的衢宁铁路周宁站将设在咸村镇,衢宁铁路、纵三线及徐坑连接线将途经咸洋。“公路+铁路”的交通新格局,让咸洋村迎来了又一轮发展机遇。

村干部告诉记者,咸洋村生态环境优美,徐坑旧村作为咸洋的主要林地,更是资源丰富。这里,徐坑溪流水潺潺,流域内还有10株千年枫树亭亭如盖。随着早年的造福搬迁,这里退耕还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徜徉其间,如沐森林氧吧,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村里正筹划着利用这一资源,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以新的姿态重返旧村。

振兴乡村,幸福再出发,咸洋老区新的故事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卓金芳

关键词

咸洋 张祖川 徐坑村 搬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