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扶贫动态

背靠产业,脱贫致富提了速

近年来,柘荣强化村企合作,通过产业扶贫长效造血,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使得脱贫取得成效

东南网5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李向娟 通讯员 游书金)

五月的柘荣,生机勃发,处处洋溢着村企合作、产业扶贫给乡村带来的活力。访村进企,一个个产业帮扶项目落地生根,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近年来,柘荣县的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696户5657人,减少到目前的17户61人。

柘荣经济总量小、基本财力弱、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难以持续……面对诸多困难,如何念好产业扶贫致富经?

“我们整合三农资源,持续探索深化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村企合作脱贫攻坚之路。”柘荣县委书记郭宋玉说,“年初,我们就着力瞄准特定贫困群众,进一步强化村企合作,通过产业扶贫长效造血,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随着村企合作纵深推进,柘荣县“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县培育出10家精准扶贫示范社、8个精准扶贫典型示范村,打造了英山乡凤洋村全省产业扶贫示范点、际头“五姐妹”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村企合作模式,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凤洋模式”精准对接帮扶

柘荣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的美称,做足“一根参”文章成为柘荣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重点。

“等到六七月份,参就可以采收了。”日前,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贫困户陈岩荣高兴地说。

因病因残致贫,曾是陈岩荣心中的一个郁结。“今年柘参种业继续结对帮扶我,由他们无偿提供种苗、化肥等,我负责种植,收获后按照市场价回收,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陈岩荣说。

2014年,英山乡积极推进村企合作,引进福建柘参种业有限公司与凤洋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共建,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如今,在英山乡政府协调帮助下,村民积极与柘参种业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收入得到保障。农闲时,还可到合作社务工赚取生活费。

“根据不同群众个体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或委托种植,或入职企业,或自主经营,并在政策、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扶持,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选择。”柘参种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英山乡凤洋村还与西岸生物公司联合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方案。凤洋村与西岸生物联手,由村里流转1100亩村集体土地给公司,收取租金;将省里40万元挂钩扶贫资金按月息1.5%投入公司,每年给予18%的稳定收益,实现村集体年收入7.2万元,告别村集体收入“空壳”的历史。

目前,“凤洋模式”扶贫经验得到推广,西岸生物与英山乡10个建制村10个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五姐妹”致富不忘乡亲

在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提起“五姐妹”,村民们赞不绝口。记者走进五姐妹立体农业开发基地,际头村脱贫户林成光正在除草和授粉。“多亏了‘五姐妹’全力帮扶,我才能够顺利脱贫。”林成光说。

因为肺部有恙,林成光干不了重体力活。“五姐妹”公司负责人缪带弟主动将他招入大学生创业基地,分配给他除草、授粉、摘果等轻松的活儿,解决就业问题。“每个月干活十多天,每天有100元收入。”林成光说,公司还经常邀请专家来培训贫困户,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就业机会。

2012年大学毕业后,缪带弟加入到姐姐们的创业队伍,探索出“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种植,成为村里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柘荣人,缪带弟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她说:“依靠党的帮扶政策,我们企业越做越好,有义务担起脱贫帮扶的责任。”

缪带弟主动帮助村里12户建档立卡扶贫户,按照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帮扶。对于年富力强的,实行日工资和绩效,一年可以拿到四万元至五万元;对于年龄较大、劳力能力较弱的,负责拔草、果树授粉、摘果等轻体力活,一个月也能拿1500元;基地为有果园管理经验的贫困户提供现成的大棚果园,每年收入有两万元至三万元。2017年底,12户建档立卡扶贫户均全部脱贫。

为进一步帮扶群众,2016年8月,缪带弟承包了2000多亩荒山,计划投资8500万元,通过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台湾媳妇返乡助力扶贫

初夏时节,柘荣县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里,苗木成林。台湾媳妇林翠花的京林公司就在园区大道边上。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福建省京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2011年回柘荣省亲时,家人带我到石山洋玩,我被这里的山水迷住了。”林翠花说,恰逢县里出台政策扶持高优农业发展政策,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后,便确定下来发展苗木业。

走进“京林生科”智能温控大棚,鱼腥草、马齿苋、蔓荆子等数十种植物琳琅满目。在标准化种植大棚里,铁皮石斛、红叶南天竹、楠木、闽楠等珍贵苗木长势良好。

“公司加农户,带动千家富”,这是林翠花的“村企扶贫”理念。林翠花以租用土地的方式向村民流转土地。目前,公司已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在乍洋乡宝鉴宅村和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流转租赁土地800亩,山地1650亩。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出租土地、返承包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每年招收3500多人次务工,为村民年增加人均收入9000余元。

“今年,我把土地流转给京林生物公司,仅这一项就收入2683.2元,加上到公司打工,一年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解决了我的生活难题。”柘荣县乍洋乡石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守香高兴地说。

如今,在林翠花的带动下,昔日荒芜的石山洋和宝鉴宅正变得生机勃勃。

责任编辑:陈美琪

(原标题:背靠产业,脱贫致富提了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