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周宁)
1、陈敏
记者、主播,策划、编辑,80后的她都能切换自如。从业近20年的她始终怀着一腔赤诚,走近一个个新闻事件,用平实、客观的新闻视角采集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电视媒体人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她就是周宁县广播电视台记者、播音员陈敏。
刻苦努力,外行变内行
1997年,学习电脑文秘专业的陈敏机缘巧合进了新闻媒体行业,专业不对口,她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尽快适应,她将压力化为动力,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播音主持理论知识,一边虚心向各级同行、老师求教。随着工作实践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充电,陈敏的业务能力迅速得到提升,成为电视台的业务骨干。作为外景主持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陈敏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发现场;作为新闻主播,在每天新闻节目录制过程中,她总是坚守到最后;作为栏目制片人,为了做好每期节目的策划、编导,赶制出高质量的专题片,她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周宁电视台新闻制作水平提高了,她也成为宁德全市为数不多集“采、编、播”为一体的全能型记者。
带领团队,勇挑重担
山区县新闻系统从业人员更迭快,特别是播音主持人和记者极易流失,且很难招到科班对口的专业人才。2014年,周宁电视台近半数人员调出,多个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于是,陈敏除了播音本职工作外,主动承担起文稿编辑和省市台发稿任务,还兼任编导、记者,当起新记者的辅导老师。身兼数职的陈敏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她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周宁新闻》没有落下一期,省市台的上稿率还得到了稳步提升。2015年10月,“周宁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行,刚卸下编辑、通联工作的陈敏又一次主动请缨,带着5名同事一起投入到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发布工作中。
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工作,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陈敏不仅是媒体人,还是一位用行动传递爱心的公益大使。周宁电视台每年都会甄选因病致贫或因贫失学的对象进行资助性报道。每当接到这类采访任务时,陈敏总是自己先捐款,再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帮助,还积极参与策划大型募捐、义卖等活动,并全程追踪报道汇聚各方爱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滋润千千万万干涸的心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近几年陈敏参与主创的新闻作品《麻岭冰雪封路面 交警援手暖人心》获2010年度市电视新闻评奖一等奖、省电视新闻奖二等奖;《福建最长公路隧道---宁武高速公路洞宫山隧道顺利贯通》获2011年度市广播新闻评奖一等奖、省广播类新闻评奖三等奖;陈敏还获得了“2007—2010年度宁德市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推荐为新一届宁德市政协委员。
2、黄世凤
黄世凤扎根农行周宁支行柜员岗位25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赢得了客户和领导、同事们的赞许。入行以来,她多次获省分行“优秀客户经理”、宁德市分行“优秀柜员”“中间业务标兵”“营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
成长路上的勤奋执着
1993年,年仅21岁的黄世凤成为农行周宁支行一名基层营业所会计员。她开始从最基本的点钞、珠算、计息练起。把练功券带在身边成了习惯,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练,午休、夜晚更是她宝贵的练功时段。最终成为周宁农行的业务强人。在宁德分行举办的“业务技术技能”“出纳业务比赛”“柜员岗位技能”等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
在营业所,黄世凤还负责客户储蓄、信息台账工作。面对繁琐单调的工作,她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寻找其中的规律,终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客户信息台账。这套台账内容齐全、信息量大,不但查询调阅极为方便,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为同事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受到上级行的认可和好评。
调回县城时,到了新的环境,接触新业务,黄世凤经常谦虚地向老员工请教。细心的同事发现,她总是随身带着小笔记本,每次问完问题,总是将答案记录下来。就是靠这样勤学好问苦练,没多久,黄世凤就能熟练办理各项业务了。
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常年身处一线的员工,黄世凤深知:自己的舞台在柜台,价值在服务。每天,她都用阳光般的心态、灿烂的微笑来迎接每一个客户。不管是担任高柜柜员还是低柜柜员,不论存贷款业务,还是风险投资、理财咨询等业务,黄世凤无不为客户耐心分析,提出中肯建议,赢得了客户一致好评。
2016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后,黄世凤没有居功自傲、裹足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工作。平时农行系统有推出新业务时,她都迅速摸索掌握,并分享给大家,团队整体成绩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她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主动传帮带,让这种敬业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周宁支行里默默传承。“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正是黄世凤在做的,也是我们农行人在传承的!”农行周宁支行行长蔡兰雄如是说。
悯贫怀弱的优良家风
黄世凤说,父亲曾经也是“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常教育我们,不仅要有敬长怀幼的“小爱”,还要有推己及人、悯贫怀弱的“大爱”。耳濡目染之下,黄世凤不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还尽力帮助社会困难群体。
2002年,黄世凤的婆婆不幸遭遇车祸住院,那年女儿尚幼,又因丈夫当时在乡下上班,只有周未才回城,她独自一人不仅要照顾住院的婆婆,还要照料年幼的女儿。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婆婆终于转危为安。那段时间黄世凤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奔忙不停,尽管如此时期,她依旧没有放下工作,从未请过一天假。
2013年,龙溪村民彭某的儿子和儿媳因为意外双双遇难,家中留下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双正在就读小学的子女。黄世凤得知彭某此般光景后,立即带着钱物去他家看望。之后,她还时常看望老人,了解生活困难,关心孩子学习,与彭某一家结下深厚的情谊。就在上个月,当她从“轻松筹”获悉福安农民阮某女儿早产,全身器官未发育完全,必须靠呼吸机支撑,治疗费用高昂时,当即捐赠救助款一千元。几年来,她以现金或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困难群体捐助数万元善款。此外,每年她都会把信用卡积分捐给“希望工程”快乐阅读、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黄世凤所言:“我们从老一辈继承过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我们这一辈要恪守发扬,还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她以自己热心公益、回报社会、敬长怀幼、睦邻友好的美德,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3、郑孙积
郑孙积,1964年出生,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郑孙积只身一人到松溪县国营茶厂当学徒,学习制茶技术。初到茶厂,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以及当地人排外思想,他只能干些杂货、重活,接触不到关键技术。凭着对茶叶制作技术的热爱和一股韧劲,他默默工作,哪里最脏哪里就有他,哪里的活最累哪就有他。几年如一日,终于赢得茶厂老师傅们信任,将制茶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再加上他勤于思考,1985年后,他已成为该厂技术骨干。1991年,因松溪县国营茶厂效益不好而倒闭,他被迫“下岗”。1993年,他凭着精湛的制茶技术和生产经验,应朋友邀请回家乡参与创办周宁县富民茶厂。在浦源镇租了个破旧的厂房,买了一套精制茶叶生产设备,开始茶叶加工。
由于当时茶叶市场比较萧条,茶叶销量不大,他们生产的茶叶滞销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走南闯北进行市场调查,并在多地开办茶庄,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5年的打拼,企业终于站稳脚跟。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了解到该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都很不错,且郑孙积为人实在,诚信经营等情况后。于98年将郑孙积的富民茶厂纳入茉莉花茶的原料供应厂家。
2006年,在他的提议下,富民茶厂股东在周宁农业科技园购买了20亩土地创立周宁县华兴茶叶有限公司, 2008年正式投入生产,目前拥有茶园基地5000多亩,年生产茶叶量1500多吨,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税收100多万元,茶叶远销东南亚、日本、欧洲,深得外国友人的喜爱。由他领衔担任技术骨干所生产的“仙岗峰”牌茉莉花茶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 “九龙白雪”荣获宁德市第五届茶王赛花茶金奖,“九龙茗露”荣获第九届闽茶杯绿茶金奖。“仙岗峰”商标也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企业生产经营走上了正轨,发展壮大了。但郑孙积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更快地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发现当地茶农缺乏技术,生产的茶叶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于是,在2012年,他毅然辞去了华兴茶叶有限公司经理的职务,承包了近2000亩闲置的山场,带领群众开荒种植新品种茶树。他认真研究茶叶栽培修剪等技术,对有机茶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多次以授课形式与茶农讨论、学习、讲解茶叶的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周边5个乡镇70多个村3万多名茶农陆续都走上了种植有机茶的轨道,新的有机茶品种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仅此一项,为茶农增收达2000多万元。为推动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郑孙积还是一位慈善人士,对于修桥铺路,扶贫济困,资助失学儿童,抗震救灾等他都慷慨解囊。他捐资修建方广寺道路、多处桥梁、浦源中心小学等、支持县游泳协会,慈善总会等,并资助多名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助资金达50多万元。 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周宁县劳动模范、周宁县十佳文明公民,周宁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宁德市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宁德市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