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迭代带来新机遇 射频前端国产化替代需求强烈
5G通讯为射频器件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相对于4G,一方面射频模块需要处理的频段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毫米波等频段信号处理难度增加,系统对滤波器性能的要求也大幅提高。根据测算,射频前端器件市场将会 14%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在射频前端器件中,尤其以滤波器行业毛利率很高,但是由于国内厂商技术不够,所以市场基本被外资厂商垄断。由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和“国产替代”需求,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厂商或将迎来新挑战。
射频前端器件被国际巨头垄断
5G时代所需求的射频器件要比传统的射频器件要复杂得多,主要来自滤波器和双工器的升级,单个射频前端的价值量也会更高。
在5G时代为了实现高带宽,载波聚合技术的路数必须上升。载波聚合技术是指使用多个不相邻的载波频段,每个频段各承载一部分的带宽,这样总带宽就是多个载波带宽之和。目前载波聚合技术在4G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载波聚合路数的上升也意味着频带数量的上升,从而催生出对更多滤波器的需求。
根据产业链调研射频成本端看,单模PA价值大约在0.3-0.6美金、SAW 滤波器价格在0.08-0.12美金、SAW双工器价格在0.2-0.3美金、天线开关价值在0.15-0.4美金。估算单个射频前端价格为1美金,支持11个频段的4G手机,射频前端价值量可达11美金左右,5G高频电路还会更高。根据法国Yole Development预测,射频前端器件市场将会 14%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
就目前而言,全球SAW和BAW滤波器市场均被国际巨头垄断,也因此滤波器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在SAW滤波器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前五大厂商(Murata、TDK、TAIYO YUDEN、Skyworks、Qorvo)占据了 95%的全球市场;而在BAW滤波器市场中,仅Broadcom-Avago一家就占据了87%的全球市场份额,而且全球市场均被国外大厂垄断。目前国内尚无大批量生产和出货的射频滤波器的企业。
随着每台设备内所支持频段的日益增多,当今的无线设备必须要同时防范来自其它设备及自身的干扰信号。一款高端智能手机必须要对多达15个频段的2G、3G和4G无线接入方式的发送和接收路径进行滤波,同时要滤波的还包括:Wi-Fi、蓝牙和GPS接收器的接收路径。必须对各接收路径的信号进行隔离。还必须要对出处杂多、难以尽举的其它外部信号进行抑制。
国产化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射频前端器件中,尤其以滤波器行业毛利率很高,但是由于国内厂商技术不够,所以市场基本被日系厂商垄断。国内最好的射频技术主要集中在军用领域,这其中,信维是唯一与五十五所在射频前端业务领域达成重要合作的上市公司,合作开发滤波器产品,逐步实现产能扩张,并且入股德清华莹,能够结合55所的5G射频技术,国产化替代空间很大。
目前射频前端芯片市场主要被Skyworks、Qorvo、博通、村田等几大国际巨头垄断,国内自给率较低。随着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内手机终端厂商全球市场份额的提升,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和“国产替代”需求将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厂商提供试用平台。射频前端芯片投入相对较小、工艺制程也相对简单,有利于国内厂商重点突破。目前已经涌现出卓胜微(300782)、汉天下、唯捷创芯、无锡好达、三安光电(600703)等一批优秀的国内厂商,华泰证券观点认为,看好未来射频前端的国产替代机会。
根据华泰证券的梳理,目前国内涉及射频前端芯片业务的公司主要包括:滤波器——无锡好达(未上市)、三安光电、天通股份、德清华莹(未上市)、天津诺思微(未上市)、开元通信(未上市)等;功率放大器——三安光电、海特高新、Vanchip(未上市)、慧智微(未上市) 、中科汉天下(未上市)等;射频开关——卓胜微、紫光展锐(未上市)等;低噪声放大器:卓胜微、紫光展锐(未上市)等。
龙头企业布局5G射频器件
在射频前端厂商中,5G技术迭代成为国产化的契机。上市公司信维通信近期通过收购亚力盛和艾利门特等,深度布局射频连接器、射频隔离器件等,致力于促成全射频解决方案,后续增长值得期待;提前大力布局 5G,成立 5G 研究院,增资德清华莹、与 55 所合作布局射频前端滤波器,为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从产品结构上,公司近几年完成了从天线到射频连接器、滤波器的泛射频业务布局,产品线的扩充为长期业绩奠定基础。
另外,卓胜微是以射频开关和 LNA 芯片为主营业务的国产射频芯片设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射频开关芯片(Switch)、射频低噪声放大器芯片(LNA)等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销售,同时在 WiFi、蓝牙方面进行技术积累,并对外提供IP(知识产权)授权和技术服务。
根数据,卓胜微作为全球第五大、国内第一大射频开关公司,产品以中低端机型为主,目前已取得全球5%市场份额,率先实现国产突破。
事实上,同型号芯片产品在推出后,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价呈下降趋势,卓胜微2018年度对三星销售的复杂产品比例也较2017年度有所降低,因此2018年度平均单价也呈下降趋势。综上,2018年度对三星的销售数量及金额均有所下降。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