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中小银行稳定发展新走向
11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九次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举措。其中,重点突出了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背景。
一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用银行业1/4左右的资产规模,扎根服务基层经济,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必须坚持和巩固的基本制度。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是需要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制度。
二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有所增加,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活力,中小银行具有本地信息优势和决策链条短的管理优势,是服务上述领域、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支持实体经济离不开资本。然而,近两年银行对小微企业等高风险贷款增加,严监管要求银行表外资产回表,资本考核强化,对银行资本补充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因此,近几次金融委会议都提到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问题,说明这是中小银行当前普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反过来讲,加快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更好服务短板领域,是做好“六稳”特别是稳金融的必要条件。
三是对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引。某种程度上讲,中小银行目前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少数银行已经出现了信用风险或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分中小银行在体制机制、风险防控等方面特色鲜明,战略清晰坚定,执行措施得当,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因此,中小银行既要资本补充,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更要推广同业先进商业模式,完善公司治理、激励约束等体制机制,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落实金融委会议精神,中小银行改革发展未来可能有几个重要的新走向。一是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减少单一股东占比过高或者大股东投资范围过宽等现象,谨防大股东经营风险对银行造成负面影响。在银保监会政策统一指导下,中小银行结合地方特点和战略特色,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支持下,建立分工明确、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三会一层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员工持股等激励方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应用,解决很多银行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建立适合中小银行特点的风险内控体系,大幅提升中小银行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资本管理,提升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一方面,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理顺。目前,上市的中小银行较少,外源融资能力受限,部分扎根服务基层、经营业绩较好的中小银行将加快上市步伐。部分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的几率提升。建议监管部门在探索创新更多适合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工具,充分考虑中小银行需求和可能,给予差异化资本补充门槛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将通过严格考核、窗口指导等,引导中小银行主动节约资本消耗,提升资本管理能力。
三是创新产品模式,提升中小银行服务能力。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求,建议监管部门探索推出以知识产权、技术、数据资产等作为授信条件或风险缓释的银行贷款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帮助有发展前景暂时遇到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推进银行信贷与股票、债券、基金协同对接,创新推出投贷联动等新产品,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总结推广中小银行典型商业模式,对于部分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要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精准拆弹。
(作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