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行业资讯 平安产险

平安产险:河南暴雨灾害预估赔付总额近30亿元,持续探索巨灾“保险方案”

2021-08-25 18:20

距离“7.20”河南特大暴雨,刚好过去一个多月。根据官方数据,河南水灾保险业承担的赔付约8%,较2008年汶川地震保险业承担赔付约0.2%,提升40倍,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逐渐显现,引发社会关...

距离“7.20”河南特大暴雨,刚好过去一个多月。根据官方数据,河南水灾保险业承担的赔付约8%,较2008年汶川地震保险业承担赔付约0.2%,提升40倍,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逐渐显现,引发社会关注。

平安产险公布的最新赔付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共接到报案7.06万件,预估赔付总额29.7亿元。其中,车险报案6.06万笔,预估赔付总额21.3亿元,金额结案率达92.90%。“接下来,我们会持续跟踪案件进度,充分做好预赔工作,帮助客户复工复产。”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称。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速,极端天气频频发生。在此背景下,保险是否能从灾后赔付转向灾前预警,助力防灾减损?如何进一步提高气候风险应对能力?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平安产险巨灾保险、自然灾害风险平台相关负责人,从探索巨灾保险创新、建立灾害预警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

持续探索巨灾保险创新

“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对公众、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加快完善巨灾保险制度,通过保险产品创新,能够更好地在巨灾到来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平安产险巨灾保险相关负责人称。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因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突发、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大面积灾害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利用保险机制预防和分散巨灾风险,并提供灾后损失补偿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救灾风险管理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3年,银保监会批准在云南省和深圳市进行巨灾保险试点,开启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宁波、黑龙江、厦门、广东等多省份、地区相继开展巨灾保险制度的探索。在这当中,广东巨灾保险创新采用指数保险的模式,即政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当降雨强度、台风风速达到或超过触发巨灾的预设阈值时,保险公司不需要查勘定损,即可向政府相应保险赔付金额,用于灾害救助、灾后重建和社会救济,提高救灾效率。

据了解,平安产险自广东省2016年开展巨灾指数保险以来,已累计为广东省多个地市政府提供超4亿元的保险赔款。今年5月,韶关市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降雨触发了“韶关市巨灾指数保险”赔付。平安产险在接到报案的两个工作日后即向韶关市财政局支付3741万元巨灾指数赔款,无需查勘、快速赔付的理赔方式对于政府应急资金调配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起到助力作用。此外,平安产险已在湖北、厦门、宁波、台州等多省份、地区开展巨灾保险。

在全球有关灾害损失补偿的统计中,来自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赔款占36%,发达国家高达80%,而在我国许多灾害中这一占比甚至不足5%。“我国巨灾保险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一方面如果更多省市、地区可以纳入试点,另一方面,如果研究机构、行业、保险公司能够整合主要巨灾的风险、损失和补偿数据资源,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将更能激发保险公司提高巨灾保险产品的供给和创新动力。”平安产险巨灾保险相关负责人称。

科技赋能提高保险业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科技赋能有望成为加速巨灾保险发展的突破口。平安产险已组建自然灾害专业团队,积极探索建立灾害预警体系,并在四川落地首个自然灾害实验室。“平安通过暴雨、台风、洪水、地震等10种自然灾害数据,以及气象、水文、地理、遥感、地质、灾害、承灾体和社会经济类数据,建立了自然灾害时空数据库。”平安产险自然灾害风险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平安自然灾害实验室已完成自主研发的全国高精度水灾黑点地图,用于高精度内涝易发区域识别,辅助询价核保流程、风险精算评估等场景,准确率将超过70%,为自然灾害和巨灾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平安自然灾害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气象预测和洪水预测用于防灾风险提示,当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实验室模式计算模拟出暴雨落区或洪水淹没范围后,将在灾害发生前24小时,通过短信、AI智能电话、平安好车主、企业宝APP等方式向企业主、车主客户发送灾害警示,告知客户防灾策略,提示车主将车辆转移至安全区域,减少水淹车风险。同时,便于线下提前部署人力、车辆等救援资源,做好防汛防洪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险规模从简单累计风险转变为复合型系统风险。过去简单经济社会条件下同一灾害强度产生的经济损失,放到今天,损失程度将会呈指数型增长。“平安自然灾害实验室还处于发展早期,希望能通过开放平台基础应用能力,对接更多平台、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保险业更加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预警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平安产险将根据自然灾害实验室的研究,通过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灾害预测、巨灾管理等四项风险能力建设和应用,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前发现风险,切实做好防灾减损,助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