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行业资讯 兴业银行宁德分行

金融高管谈用金融|兴业银行陶以平:把握金融新趋势 服务福建新发展

2021-01-28 11: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既要学会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学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尹力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和金融人才发展,要求“建立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人才体系”,王宁省长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不断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金融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兴业银行始终牢记金融肩负的重要职责,成立伊始即将“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作为办行宗旨,在三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把握大势,积极创新,很多方面开行业风气之先,有效扩大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边界。尤其是近年来,兴业银行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顺应金融发展新趋势,制定实施“商行+投行”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锻造绿色金融等长板,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理念、思维、产品、业务、经营模式、机制流程等诸多方面发生显著改变,不断提升推动自身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作为一名金融经营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将金融业的新趋势、新变化、新进展与社会各界及时分享。下面,我围绕尹力书记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提出的我省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大文章,介绍一些金融创新服务的具体案例,希望起到参考启发意义。

一、用好数据,银行从“坐商”变为“电商”

2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即前瞻性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到2020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经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45%左右。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积极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大数据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将银行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一个固定场所变成一种无所不在、触手可得的服务,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质量和效率。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是一个典型案例。

福建金服云是我省重要金融工程之一,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金融监管局、数字办牵头推动下,由我行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营。平台按照“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的总体建设思路和“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运营思路,构建金融主题数据库,实现了企业画像及信用分析、线上智能融资对接、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政策精准投放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

人们常说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事实上,信息对称就不难,真讲信用就不贵。目前福建金服云已汇聚了电力、税务、商务、市场监管、社保等17个部门约4400项涉企数据,将“数据池塘”变为“数据海洋”,利用综合信用评价模型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能力,让大数据切实形成了生产力,上线仅一年多,已入驻金融机构33家,注册用户数9.4万户,发布各类融资需求3.8万笔,发布需求金额超过1500亿元,解决各类融资需求1.1万笔,金额近440亿元。

过去人们也常反映,惠企、惠民政策传导、释能较慢,现在福建金服云有效改变了这种局面。比如,疫情发生后,平台陆续上线了抗疫专区、快服贷专区、纾困贷款专区、晋江专区及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服务专属通道,有力推动相关政策快速、精准落地。其中,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政策依托平台实施,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期200亿元的投放目标,累计为我省近46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户均贷款金额约435万元,平均年化利率3.31%,涉及17类行业,其中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贷款投放占比58.37%。

另外,福建金服云有互联网、微信公众号、闽政通app等多个渠道入口,线上融资从传统模式下平均两周时间缩短为半个工作日,真正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

作为建设和运营方,我行将持续完善福建金服云平台功能,力争“十四五”末实现注册用户突破50万户,年度融资额超过1000亿元,同时以之为示范加快在各业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为更多类型、更大规模的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借助投行,银行从“红海”挺进“蓝海”

海洋经济产值已占我省GDP约三成,为金融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海洋经济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在传统金融服务基础上,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我行是国内金融牌照最为丰富的一家银行,特别是在大投行业务领域建立了突出比较优势,推动全行稳步从市场竞争的“红海”迈向“蓝海”,也由此显著提升了服务海洋经济的能力。

比如,我行积极发展包含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在内的各类直接融资服务,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连续9年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连续2年位居银行业第一,2020年承销规模突破6000亿元,比全行贷款增量的5000多亿元还要多,有力推动了金融活水直达实体经济。2020年,我行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注册永续中票、中期票据规模达100亿元,承销永续中票及超短期融资券共13只,累计承销规模达61.5亿元,平均年化融资成本仅为2.66%,为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资金。

再比如,我行积极从单纯的融资服务向“融资+融智”服务转变,主动担当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务顾问角色,特别是在专项债领域,能够提供项目筛选、融资方案设计、信息披露、发行方案制定等全流程专业服务。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审核获批,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基地粗芦岛核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成后将形成码头装卸区、水产品加工区、冷链物流和水产交易区、文化旅游区、综合管理与远洋渔业总部五大核心区块。由于项目前期投资巨大、建设期较长,启动资金筹措具备很大难度。了解消息后,我行第一时间对接,主动协同项目单位与连江县财政局、发改局沟通,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在与各方深入沟通基础上,设计了以专项债券为主的融资方案,并全程协助项目单位完成专项债券材料提交、项目申报等各项有关工作,并于2020年分两次取得了共计5亿元的专项债券资金,有力支持了项目的建设。我行还计划在今明两年为该项目再分别争取发行专项债4亿元、5亿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海洋经济外,我行在其他领域也凭借专业的服务成为专项债财务顾问行业标杆。自2018年省财政厅率先采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债券发行的模式以来,我行一直是第一中标顾问,2018年至2020年,仅我行福州分行即累计为686个重点项目成功发行专项债866.56亿元。在一些专项债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突出难点提供延伸顾问服务。比如,2020年短时间内协调省本级、泉州市本级及5个区县、三明市本级及6个区县共计15个行政区划,为兴泉铁路宁泉段项目争取到专项债资金43.65亿元,并且在发现铁路票务收入短期难以覆盖融资本息问题后,向省有关部门提出以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收入作为主要平衡来源的方案,并协调沿线政府采纳,妥善保障了铁路项目未来偿债来源。

三、拥抱绿色,银行从“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擘画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我省成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指数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我行根在福建,受此影响成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全球首批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全球首批签署联合国《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的银行,在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新福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20年末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16万亿元,绿色金融企业客户达2.98万户,在福建地区,顺利完成2017年提出的“至2020年省内绿色金融业务累计投放量超过1300亿元、余额超过600亿元”的目标和承诺。在此过程中,我行不断拓展绿色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努力融入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

比如,提供的产品服务已从信贷延伸到金融业各个领域。在福州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置厂PPP项目建设中,我行设计提供金额2.66亿、期限15年期的项目贷款,并且我行作为省内唯一一家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省财政厅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的银行,帮助项目申请清洁基金低息贷款6900万元,利率低至基准下浮20-25%,期限5年,我行为清洁基金贷款提供担保,清洁基金到期后,由我行项目贷款承接到期的清洁基金贷款,既降低了资金的综合成本,又保障资金的使用期限,成功实现了省内第一笔垃圾分类项目贷款落地。在周宁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中,我行成功实现福建闽东北两翼基础设施发展基金首笔投放,投放项目贷款5000万元,利率较现行5年期LPR下浮后,可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达400万元。福建闽东北两翼基础设施发展基金是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由福州市联合宁德、南平、莆田、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闽东北“四市一区”共同设立的,基金规模40亿元,期限10年,我行担任基金管理人,主要投放于闽东北“两新一重”、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实体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对于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比如,服务的对象已从企业延伸到社会各界。在零售端,2020年我行旗下子公司兴银理财推出“兴业ESG美丽中国”产品,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了分享可持续发展投资成果、履行社会责任的很好途径。在机构端,近年来与省河长制办公室、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三明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计划“十四五”期间提供绿色融资不低于900亿元。在同业端,2020年联合省内同业发起《福建银行业生态环境多方共治行动倡议》,推动我行赤道原则实践经验、技术、风险管理能力开放共享,共同打造“福建版赤道原则”。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承诺我国将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福建则将努力提前实现碳达峰。绿色发展只争朝夕,绿色金融大有作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目标必将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