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双碳”新起点——兴业银行抢跑绿色金融新赛道
“双碳”目标号角吹响,绿色金融开启新赛道、新征程。
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先行者,兴业银行自2006年在国内首开绿色金融先河,持续创新,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前沿领域,引领绿色金融发展大潮,着力打造“绿色银行”金色名片,如今,无论是推动“减污降碳”领域业务拓展、完善碳金融产品体系,还是服务海洋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兴业银行均迈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步伐。
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3.68万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39万亿元,服务节能环保客户达3.8万户。
聚焦“减污降碳”加大投放力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紧跟国家“减污降碳”战略目标,在过去一年中,兴业银行聚焦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大投放力度,积极推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节能改造等项目实施落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环境效益。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759亿元,较年初增长364亿元,当年增速达92.39%,远高于绿色贷款增速。
在“减污”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方面,兴业银行基于成熟的业务经验,获得了来自项目方、当地居民等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要治水,找兴业。”兴业银行持续扩大长江大保护业务落地规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滇池、洱海等重点湖泊水系的环境治理。截至去年末,该行长江大保护沿线、黄河流域相关分行当年投放绿色融资分别为3235亿元、1243亿元。
围绕水资源、清洁能源等领域,兴业银行开发落地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林权按揭贷、节水贷、绿创贷等等,以多元化产品服务客户个性化融资需求。
探索创新产品服务海洋经济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海洋资源,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去年12月,《“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
兴业银行将绿色金融优势延伸至蓝色海域,加强蓝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蓝色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蓝绿相融”发展模式。
蓝色债券是募集资金投向蓝色海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用于支持发展蓝色经济、开发蓝色资源。伴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蓝色债券有望成为全球实现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发展空间广阔。
2020年11月4日,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青岛水务集团2020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蓝色债券)成功发行,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成为我国境内首单蓝色债券,也是全球非金融企业发行的首单蓝色债券。
继该行落地市场首单蓝色债券以来,兴业银行已相继落地中资股份行首单境外蓝色债券、福建省内首单蓝色债券,由此成为全市场承销蓝色债券最多的主承销商。
“商行+投行”布局碳金融业务
伴随全国碳市场启动,碳金融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而对于全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来说,其与碳金融领域的渊源由来已久。
早在2007年,兴业银行就开始研究国际碳市场,独立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涉及碳交易前、中、后台国际碳金融综合产品服务。
坚持“商行+投行”并举,该行先后落地全国首笔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碳汇贷、全国首批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权益出资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福建省首单碳排放权绿色信托等,不断完善碳金融产品体系。
围绕全国碳市场,兴业银行逐步完善碳市场基础金融服务、碳金融产品创新和碳市场“交易+做市”三个层次的碳金融业务布局,并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加快碳金融业务发展。
2021年7月,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交易当日,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哈尔滨分行分别为浙江省某环保能源公司、黑龙江省某热电联产企业提供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1000万元、2000万元,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后,金融机构投放的首批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
此外,兴业银行还积极通过创新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落地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南方电网),并积极复制推广这一创新品种,截至目前已发行29笔碳中和债,承销规模192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居于前列。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