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经济”与复工难:文娱行业两重天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转移至网络,“宅经济”异军突起,给各行各业转型升级都带来了新的启示。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各行各业在疫情困境的各种难题。
3月27日,接国家电影局通知,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营业,具体复业时间等国家电影局通知。从尝试复工到再度停工,此前逐步恢复营业的影院再度全线停摆。有关数据显示,3月16日—3月22日期间,中国内地影院有529家影院开业,复工率达到4.8%,整体表现并不乐观。
“宅经济”:文娱产业的新势能
与线下文娱的惨淡现状不同,线上文娱事业的发展可谓红红火火。疫情之下,影院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场所,依然存在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做好重回电影院看电影的心理准备。疫情的冲击催生了“宅经济”,体现在电影行业,便是传统观影模式的转变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多档电影由院线上映转为网播。日前,因疫情原因撤档的电影《大赢家》于3月20日20时登陆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和鲜时光TV平台进行免费网络首映。算上此前的《囧妈》《肥龙过江》两部影片,截至目前,已经有三部国产院线电影放弃院线公映,改为直接网播。其中,《囧妈》和此次的《大赢家》均为免费播出,《肥龙过江》则采用了单片付费的形式。
放眼海外,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院线电影转战网播似乎也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连日来,包括AMC、Cinemark、Regal等在内的美国各大连锁影院相继宣布关闭旗下所有电影院;《花木兰》《007:无暇赴死》《黑寡妇》等原定档于3—5月的重量级影片纷纷撤档或延期;《蝙蝠侠》《神奇动物3》《拉尔·辛格·查达》等正在拍摄的剧组也陆续停工。
因疫情停摆的海外电影厂商做出了与国内相同的决定:环球、索尼、华纳兄弟和迪士尼均宣布会将部分旗下电影提前放在流媒体平台,开启线上点播模式。美国跨国媒体集团NBC环球在3月20日把上映没多久的《狩猎》《隐形人》《艾玛》,以每部电影48小时点播租赁价19.9美元的价格,放在点播平台播放;华纳兄弟将把《猛禽小队》《正义的慈悲》《回归之路》三部早前已在院线上映的影片,于3月24日上线流媒体平台等。不仅如此,待上映的部分新片也将采用线上线下同时放映的方式。比如,NBC环球拟于4月10日公映的动画《魔发精灵:世界之旅》,会按照原计划登陆院线,并在同日放出流媒体点播。
疫情的催化下,文娱产业的新变革或许将会重构传统影视行业格局。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表示,此次疫情之后,院线公司将加快洗牌,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管理不善的影院或者院线将被整合,院线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出品公司将在短期内出现两级分化,部分中小影视公司出清,利好拥有IP和内容优势且资金实力较强的龙头影视公司生存。互联网科技资本与企业将加快对传统影视产业格局的重构,新的电影制作方式、发行与放映模式及盈利模式将不断涌现,影视产业、数字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等互补与融合发展将获得更大突破。
线下文娱:不可替代的需求
线上文娱的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观众已经不再需要线下观影的消费模式?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对民众提出了减少群体性活动的要求,线上观影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通过出卖版权给视频平台,制片方在疫情期间很好地实现了自身、平台和用户的三方共赢,这或许能为未来电影上映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但在短期内传统影院仍然不会被线上观影取代。
首先,独有的观影体验是线下影院不可替代的优势。
线上观影固然有其优点,比如便捷性、成本低、时间灵活等。但线下影院所具有的3D、巨幕、优质音响等技术,和它所营造的高质量视听效果、观影环境仍然是手机、电脑等设备所无法给予的。“体验依旧是电影院的优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网播电影固然拓展了观众获取电影的渠道,但高质量的消费体验,还需要线下影院来满足。
其次,影院本身具有的社交属性也是线上观影所不具备的。
即便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所视听效果媲美影院的私人影院,流媒体电影的观影行为仍然和传统影院有着本质区别。这不仅是因为影院观影行为是一种“外出娱乐活动”,更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社会属性。电影在作为商品的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娱乐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交属性也是群众的消费需求之一。
再次,线下影院观影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短期内难以被颠覆。
中国电影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大银幕数达到万块量级,实体影院遍地开花,观众进影院观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电影优先线下放映,更符合中国电影的整体利益和长远效益。反观线上观影,用户的消费习惯目前仍处在逐步培养的阶段,还不足以在疫情期间完全扭转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由此可见,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的文艺形态。
复工复产:线下文娱困境的根本解决之道
毋庸置疑,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宅经济”推动了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发展,各行各业也在其中寻找转型的契机与灵感。但并非所有产业、行业都能转移至线上,原因之一便是部分消费需求起码在短期内无法在线上得到充分的满足。
以文娱行业为例,线上文娱消费在疫情期间可能对更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意味着需求的真正满足。线上文娱消费需求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线下文娱消费需求的转移。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博士梁威分析,居民文娱消费已经形成一定的消费惯性,观影、观演唱会、观展等均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疫情发生后,线下文娱消费遇阻,一部分消费惯性需求被集中至线上平台,以线上形式释放出来,线下票房、演唱会等消费支出转向为线上数字内容等埋单,助推了线上文娱服务消费规模的增长。”可以预见到,待疫情过后,这部分在疫情期间被转移至线上的需求将有大部分会回归线下。
另外,线上文娱固有的局限性,也是其无法将文娱产业完全转移至线上的原因之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指出,当前线上文娱行业仍存在用户体验不够丰富、盈利能力偏低两大发展瓶颈,“线上文娱虽然能以廉价、便利的特点吸引用户,但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场景,在消费体验上与线下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大,支付意愿低,行业获取收入仅依靠充值、打赏等,不确定性较高,难以持续经营。因此,在疫情结束、经济回归正轨后,存在着线上文娱行业需求收缩、暂时转移到线上的消费需求再次回归线下的可能性”。可见,线下文娱消费的需求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换言之,加快复产复工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诉求,对恢复线下文娱行业的活力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电影集团作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3月9日推出了总额达10亿元的全国首只“影院抗疫纾困基金”,上影集团、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将通过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暂定名),多样化运用增资、参股、并购等形式,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影投、影管公司注入运营及发展资金,激发金融助产活力。推出抗疫纾困基金的消息在业内传开后,迅速得到了长三角部分影院的反馈:除了资金在现金流上的支持之外,更希望通过合作,全方位共享上影在政策、管理、营销方面的支持。
长远来看,新的观影模式其实已经对传统以“去影院”为主的线下观影模式提出了挑战。腾讯和猫眼联合发布的《电影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院线电影在视频平台上线比例稳定在80%左右,且影院上映到视频平台上线之间的窗口期缩短,2019年窗口期为47天,较2016年缩短一半。而各大流媒体平台的“超前点映”模式,更是与影院实现了同步,甚至让其比影院更早。
线上影院的出现使得电影消费的场景更为多元化,或许在疫情过后,电影院与流媒体共存共融、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模式会成为长期的发展趋势。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张力、施美彤)
责任编辑:汤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