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财眼

网贷平台的“自融”魔咒:痼疾难破 行业出路在哪?

2017-09-12 08: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 闫雨昕)在网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一周年之际,P2P平台“自融”的痼疾却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近日,包括乐视金融、国美旗下美易理财、海空金融、宝能系旗下广金所、TCL旗下T金所在内的多家平台被质疑涉嫌“自融”,这无疑令正处在清理整顿中的P2P网贷行业再度站上风口浪尖。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新政从限额、禁止担保和承诺保本保息、禁止平台自融等方面划定十数条红线。然而,仍有不少P2P平台难以摆脱自融的诱惑,通过虚构标的、模糊信批等手段,让无数投资者一不小心就踩入雷区。

“自融”嫌疑不断 监管边界何在?

“自融”,即平台自身或其关联方在平台上进行融资,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之下一度成为企业自我“输血”的一种手段。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告诉新华网记者,网贷平台“自融”之症由来已久,在行业未规范之前,P2P行业甚至有超过八成的平台在做自融。

行业的野蛮生长引起了监管的警觉,而e租宝、快鹿等平台的“爆雷”更是敲响了清理整顿乱象的铃声。从去年网贷新政落地以来,互联网金融的整治仍在不断升级,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针对P2P的监管。

2017年8月25日,银监会印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披指引》),要求P2P网贷披露的内容涵盖网贷机构基本信息、网贷机构运营信息、项目信息、重大风险信息、消费者投诉渠道等。指引中甚至对网贷平台应在每月前5个工作日内向公众披露借贷余额及笔数、逾期金额及笔数等经营信息,以加深平台运营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此之前,银监会会同相关部门曾分别于2016年第和2017年初,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和《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至此,被监管层称作是网贷行业“1+3”(一个办法三个指引)制度框架设计最终全面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网贷机构对存量业务信息进行梳理公示需要一定时间,《信披指引》给予了已开展业务的网贷机构6个月的整改过渡期。

不过,若令平台乱象顿时刹车或转型依旧困难重重。近期有媒体曝出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乐视,旗下平台乐视金融曾多次被质疑存在“自融”。以“乐享其成”部分产品为例,其资产方为重庆乐视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唯一股东为乐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后者也为乐信(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视金融的运营主体)的唯一股东。

“是否能在设定的整改过渡期内整改好对平台而言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这些新规可能会让更多平台在选择退出的过程中出清。”黄震坦言,监管需考虑缓释风险,让平台有步骤、有计划地退出,而并非突然“挤爆”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分水岭已至 行业的未来在哪?

其实,逐渐加强的监管正在带领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分水岭”,最明显的,莫过于整治之后网贷平台累计有几千家平台退出。

作为国内成交规模最大的平台之一,红岭创投于今年7月底宣布3年内逐步退出P2P业务,其董事长周世平亦直言了网贷机构“大标模式”不可持续的困扰。

监管逻辑在于,引导平台回归信息中介的属性,平台仅仅为借贷双方最终达成借贷合同起到撮合、促成的作用,而非承担信用中介、执行中介的角色。

专家认为,网贷的本质其实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出借人和借款人的高效匹配,提高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流通效率。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台的盈利空间却在事实上缩小了。

那么,合规门槛的提高和红线的明晰是否意味着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将继续缩小?如何找到监管合规和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退潮后网贷平台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如何开辟新的战场?

“之前预判的行业出清时代即将到来,其中有因为不符合监管要求主动出清的平台,也会有一些因为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而被动淘汰的平台。” 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业资产质量和竞争秩序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行业的合规化也是的头部平台整体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已经实现合规要求的优质平台开展业务。

“相信随着行业集约化的进程日渐深入,网贷行业将迎来偏寡头的竞争时代。”杨一夫说。

他认为,监管在过去一年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网贷行业设定在一个本应有所专注的领域,明确行业发展的合理框架。

团贷网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林指出,《信披指引》可以看出监管层在慢慢探索、明确企业挖掘、使用数据的边界,且有利于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造成“逆向选择”,这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黄震告诉记者,未来市场上可能会出现符合当下“游戏规则”的新平台,可能会收购一些有一定价值的老平台,而这更大的目的在于给老平台一个逐步退出的机制。

责任编辑:晴天

关键词

网贷 自融 平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