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期货业在精准扶贫中如何实现“双赢”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期货行围绕“精准”二字做文章,发挥行业密切联系实体的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和方式,让农民脱贫更“接天气”,让金融扶贫更“接地气”,在取得脱贫攻坚实战成效的同时,也为期货业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个性化定制让“保险+期货”服务精准扶贫
“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这些地方的主要产业是农业,把期货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发挥好,帮助这些地方脱贫,充分体现‘精准扶贫’要求。”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王明伟说。
作为金融市场支农创新的重要模式,“保险+期货”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期货业充分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中的独特作用,新增特定品种,积极将贫困地区列入试点范围,以专业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应对价格风险,稳定农户收益。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期货业累计为贫困地区价值约106.74亿元的棉花、大豆、苹果、白糖、天胶等农产品提供了价格保障。仅2018年全年,行业机构共开展“保险+期货”项目256个,涉及23个行政区域的180多个县区,其中约有90个国家级贫困县,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8.70万户。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期货公司以“保险+期货”为基础,针对各贫困地区和农产品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发创新业务模式,如“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等,让金融服务在扶贫实践中更“接地气”。如今,不少期货公司已总结出一系列业务创新,这些创新已成为激发期货公司探索服务实体经济,开展差异化竞争的新动力和新路径。
上市新品种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
我国苹果主产区多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重点扶贫区域高度重合,使得苹果也成了天然的“扶贫果”。2017年12月2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性推出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让苹果有了金融属性,也发挥了金融市场的集聚效应,给甘肃、陕西等苹果种植大省带来了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苹果期货上市之后,不仅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到苹果生产、仓储和销售上,也为期货行业带来新的服务增长点。例如针对苹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期货企业纷纷开展仓单质押、仓单串换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解决方案,同时也积极利用场外期权为企业提供价格指导和风险管理。
“我们对果农都是现金收购,产一季,销一年,企业资金压力很大,苹果期货上市带来了一连串的金融服务,对企业和果农来说都是大好事。”陕西华圣果业总经理彭小强说。
中期协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几年间,全行业为贫困地区实体机构或个人提供合作套保、点价、场外期权等服务方案共计83个,名义本金约4.772亿元;帮助18家贫困地区企业成为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进一步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当地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推广风险管理理念 注入脱贫精神动力
风险管理是期货行业的立身之本,在扶贫过程中,期货业积极传输新观念,让更多的干部群众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风险管理知识,积极组织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努力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注入自我脱贫精神动力。
近年来,期货行业机构累计在贫困地区开展期货专业知识培训514场,培训人数达31000余人次。除期货专业知识培训外,针对贫困地区面临的产业技术瓶颈,行业还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技能提升培训。2019年7月,中期协联合7家期货公司共出资近90万元,在延长县组织“农技下乡”系列培训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土肥水管理”培训。
截至2019年12月初,全行业149家期货公司中已有136家开展了扶贫工作,有98家期货公司与156个国家级贫困县签署了250份结对帮扶协议,行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7亿元,帮助24449户、63864人实现了脱贫,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的全部22个省级行政区域均留下了期货人的扶贫足迹。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专业化扶贫方式,期货行业为脱贫攻坚贡献了‘期货方案’和‘期货智慧’,也为自身发展开拓新空间。”王明伟说。
责任编辑:汤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