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证券市场

亿万消费券如何“劝”动消费?

2020-04-21 11:00 来源:南方日报

1

沈建光

现任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此前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是首个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负责亚太经济预测和分析,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合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快恢复。扩大居民消费无疑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短短一个多月,全国17个省份30多个城市宣布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其中我省已经有深圳、佛山、珠海、江门相继跟进发券。

对冲疫情影响,如何用好消费券?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沈建光认为,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当前有针对性地使用消费券恰逢其时,但同时应注意针对性地安排实施消费券政策,如消费券政策应配合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同时应该合理设定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和发放时间等。

消费券可作为刺激消费政策的选项

南方日报:近期,国家各部委接连出台政策、释放信号,将扩大消费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消费复苏方面,我们有哪些可行办法?

沈建光: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所以,稳经济就要稳消费。此次疫情对消费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1-2月名义社零同比下滑20.5%。因此,我建议,为提振消费,可以考虑将消费券作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选项之一。当然,也要对其实际效果等副作用进行谨慎评估。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消费券政策应配合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当前供给侧的冲击或许更大,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消费券政策是不够的,提振需求之外,供给侧也应当跟上。如不顾供给侧的情况而发放消费券,理论上存在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的风险。

二是政策设计不应忽视对实施细节的考量。消费券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其能够真正被用于消费。如1999年日本“地域振兴券”因有些地方印制得过于精美,造成民众争相收集而不拿去消费,反而变相增加了居民储蓄。

三是全面派发消费券不现实,应关注特定地区、行业、人群。消费券发放规模应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避免过度透支。例如,应考虑向重点地区(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特定人群(如中低收入与收入不稳定人群)倾斜。

消费券使用要兼顾稳增长和保民生

南方日报:短短一个多月,全国17个省份30多个城市宣布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应该如何用好消费券刺激消费?

沈建光:从传导机制的特点来看,消费券相对于传统需求管理政策,其目的更明确、作用更直接,这一点满足当前中国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建议:

一是合理设定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和发放时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解禁,消费在二季度已逐步具备一定恢复条件,而三季度开始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原则上我们建议将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向二季度末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倾斜。

二是消费券的种类设计和发放范围应兼顾稳增长和保民生两个方面,既要考虑照顾餐饮、文娱、旅游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以稳定服务业增长;也要使消费券政策能够发挥一定民生保障作用,重点向困难人群(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的生活保障需求倾斜。

三是科学安排消费券的发放金额和资金来源。实施消费券政策,必然需要地方财政付出“真金白银”,财政收支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实施能力。这要求地方政府谨慎评估其财政承受能力,根据当地经济恢复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消费券的发放金额。

四是中央应协调好财政分担机制。需要中央层面进一步协调好央地财政的分担机制,对重点省份和地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广东可在5、6月份加大消费券投放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来说,在消费复苏方面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沈建光:应对疫情冲击,未来首要任务仍然是做好疫情的防范与控制,尽量缩短疫情冲击的时间。另外,应对需要采取必要配套社会公共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及时纾困,防范因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流动性危机,防范企业生产停工造成结构性失业率攀升,防范收入下滑进而拖累消费、投资等连锁反应。

针对消费复苏,仍建议可以针对大量消费者发消费券,尤其5、6月份如果疫情进一步受控且没有反弹,市场消费行为进一步恢复的情况下,可以发消费券。

同时,广东应该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力度,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比如发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线上看房、在线娱乐等,激发新一波消费需求。(记者陈颖)

责任编辑:汤少贵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