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基层协商的四个认识误区
核心阅读
目前基层协商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基层协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走出这些认识误区,既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加以澄清,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协商实践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以真切的协商获得感去引导认识的转变。
协商民主的根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当前,全国各地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蓬勃发展,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部分基层干部对协商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注意。
误区一:认为有时候开展协商会导致矛盾的扩大。
协商民主的核心,就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要共同沟通商量而不是单方面决定,优先通过对话以及共同沟通商量,转变原来的成见、偏见或狭隘的不成熟想法,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更能接受的决定。那么就要求参与者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合法合理利益诉求,同时通过理性讨论和辩驳进行尽可能充分的论证。
部分人因此认为,有时候开展协商可能导致矛盾的扩大。常被提及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随着协商活动的开展和深入,经常会唤起一些不愉快的记忆,进而引发新的政策问题和矛盾,导致新旧矛盾交织,比不协商更糟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发起协商之后,一些本来没多少人关注的问题,可能引起更多人甚至是社会的普遍关注,由此造成更复杂的情况,加大工作难度。
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协商开启后、尚未到足够程度之时,往往会给人一种“乱”的甚至“可能失控”的感觉,因而引发一些担忧。但是,上述说法的本质,是一种暂时逃避矛盾、掩盖分歧、讳疾忌医的观念。
实际上,需要正视的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这部分群众和那部分群众之间,往往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与怨气、矛盾甚至冲突。不过,有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协商或不能好好协商,以致误解与怨气日积月累,最终心态畸变、关系也畸变,彼此渐行渐远;有矛盾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沟通、不协商、不借助有效协商去促进矛盾的化解,导致矛盾不断积累,最终激化。
误区二:觉得开展协商会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效率。
在基层,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已成共识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实不容忽视。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经常处于“事儿多、活儿繁、时间紧、人儿累”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人就会对基层协商有着不恰当的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根本没有那么多工作精力去践行协商。甚至还有人认为,在基层治理中搞协商民主就是浪费精力、徒耗效率,觉得会因此导致决策不能及时形成和付诸实施、造成贻误时机的后果。
在协商治理尚未成熟到真正融入工作方式之程度、还需为参与或组织与指导相应的协商民主实践付出更多工作成本的情况下,这种协商影响工作效率的认识就会更普遍。实践中,如果所开展的协商民主活动不是很成熟或收效不够理想,则就会占据更多的工作精力和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也就更会因此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产生浪费精力、影响工作效率的想法。
对此,需要说明的是,协商实践固然会因其不成熟而影响积极性,也会因其占用治理资源而在特定情况下造成影响效率的感觉。但是,因为协商民主实践不成熟或收效不够理想就怀疑甚至否认协商,肯定是不科学的;单纯地追求决策和工作效率,而对决策与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决策与工作的认同度和具体实施的顺畅度考虑不足,自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注意三点:一是需要看到基层工作复杂性,广泛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不能图省事;二是要有整体效率观,用协商获得的后期工作推进的高效顺畅,来弥补协商对前期局部效率的影响;三是要有综合效益观,通过协商降低事后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来避免将来可能的工作麻烦、增加工作可持续性。
另外,虽然罔顾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事实践行基层协商是不现实的,但以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为由将基层协商忽略或边缘化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说到底,基层协商就是一种基层工作方法和基层领导方法。这种方法,本来就应以某种形式一直存在于基层工作过程中。两条线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随着基层协商治理不断走向成熟而逐步实现。
误区三:对基层协商实践本质意义的认识有失偏颇。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建设与发展协商、开展协商活动的本质意义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少数人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从根本上来讲,协商民主这一领导方式的核心内涵,是要创造条件组织相关方面理性讨论,要表达诉求、提出主张、彼此提供理由相互辩驳,进而转变原来想法与看法达成一致或相对一致。通过优先协商、充分协商,以便集中各方合理意见建议,进而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当然,由于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原因,其在基层工作中的践行与运作可能还不成熟,还有一些问题,但这些不成熟与问题仅仅是“实施中的问题”,而非基层协商本身的问题或应有的状态,对此,我们应当有科学认识。
误区四:认为基层协商影响决定权,可能影响威信。
践行基层协商,很多人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基层协商实践与基层干部的威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基层协商实践对党的基层组织之组织力与领导力有什么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判断应该是,做好了基层协商实践,有助于威信的增加、有助于组织力与领导力的提升。
可是,在极少数人中间,也存在一种看法,即认为基层协商可能影响自己的决定权,会导致降低威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恰当认识,原因可能在于错误的领导权观念。因此,一方面,要注意端正对领导权的认识,毛泽东说过,“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他还说,“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协商不仅不会导致权威的丧失,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权威与领导魅力。因为,协商体现了民主作风、体现了对他人主体地位的尊重。不仅不会失权、不会影响威信,反而会改善干部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会有更大的号召力与组织力。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