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理论文库

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和有效应对

2019-05-08 10:01 来源:理论与评论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史、敬史、信史的优良传统。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总结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等至理名言。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优良传统,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九十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1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像幽灵一样四处飘荡,不断侵袭、伤害甚至破坏着这种优良传统,而且传播甚广、影响很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批驳,及时跟踪其最新发展态势,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予以客观、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影响现状和实质

(一)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

1979年1月,《曲艺》复刊,第一期就刊发了《陈云同志给吴宗锡同志的信》。信中提出“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这可能是“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到历史虚无主义概念。2陈云提到的这种虚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历史的虚无,二是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虚无。这两种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相互交织,都包含对历史的虚无;区别在于,前者偏向于对具体历史(某段历史进程、某些历史事实、某个历史人物等)的虚无,后者偏向于对抽象或整体历史的虚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的虚无。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对待毛泽东的科学态度。对此,李德生、项南等领导同志都高度肯定这是对“完全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斗争——很显然,这是针对第一种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而言的。1986年11月,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强调:“我们要防止另一种倾向,有的人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把我们自己说得一钱不值。”3这里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是针对第二种意义上的(即对整个中国历史或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而言的。此外,这里还提到“民族虚无主义”还与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交织在一起——民族虚无主义既是对历史的虚无,也是对文化的虚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泽民总结强调:“任何割断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借口‘改革’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4他同时提醒:“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稍后还总结说:“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5应该说,江泽民既注意到“割断党的历史”的虚无主义,也注意到虚无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但是并没有把历史虚无主义单独拎出来。如前所述,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三者相互交织,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步入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区隔逐渐清晰。文化虚无主义偏重于虚无“历史上的文化”,而历史虚无主义偏重于虚无具体的历史,特别聚焦于虚无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三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批驳。2010年7月,在尚未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习近平就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6确实如此,当前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聚焦于歪曲、虚无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虚无整个中华民族史、中华文化史。其中,虚无中国革命领袖人物又是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历史人物,绝“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7。这提醒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分析和批驳要有具体指向,不能泛泛而谈。

(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现状

总体而言,以虚无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为主要表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影响现状可以概述如下:一是影响很大,二是总能制造一些传播范围很广、波及面很宽的社会舆论热点事件,三是普通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感受不强烈、认知不明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公布的报告,在2013年国内十大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排第二位,2014年排在第七位,2015年排名又重新回到第二位;在2016年值得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排在第七位,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社会影响之大。

其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7.53亿8。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引起的大范围网络舆情事件,大都与历史虚无主义有关。比如,2013年5月22日,微博账号“作业本”在新浪微博发文对邱少云烈士进行侮辱、丑化,引起上百万网民围观;再比如,有些学者质疑、诋毁“狼牙山五壮士”,成为影响极为恶劣的公共事件,等等。这些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不但影响很大、信奉者不少,而且很容易形成重大热点事件。

最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曾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为15.7%,而“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占60.7%9。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教师尚且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敏感性和警惕性,普通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可能更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其危害性的把握。

(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本性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其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思潮本性认识不够。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历史虚无主义花样更为繁多,但是其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思潮本性却“万变不离其宗”。对此,龚书铎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10这就有力地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思潮本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格局变动、历史方位交替的宏大视野,强调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1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思潮,揭批、反对和有效预防、阻遏历史虚无主义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惯用手法、常用外衣和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传播很广,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人并不清楚其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思潮本性。而人们之所以不能准确、深入把握其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思潮本性,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多样,很有技巧,而且经常换用外衣,极其善于乔装打扮、遮蔽内里、粉饰真相。受此影响,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暗地喝彩,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甚至认同其说法。

(一)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手法

从内容上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进行正面直接的虚无,表现为针对具体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进行“补写”“重写”“改写”,以达到丑化、虚无的目的;第二种是进行侧面间接的虚无,一方面针对“三史”,为以蒋介石等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做翻案文章,或明或暗地美化民国历史,另一方面不断美化同时期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其目的要么是要消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辉形象,要么是要反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错误”。

不论是直接虚无还是间接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聚焦点首先针对的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在这方面,其惯用手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住缺点,无限放大。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时,采用的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办法,对缺点和错误无限放大,对功绩却选择性失明。

第二,罔顾事实,求全责备。即想当然地以今天的条件和标准严苛要求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彻底否定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中某些决定和行为的合理性。

第三,编造谣言,恶意中伤。这些谎言从重大外交关系、重要组织生活到个人日常生活,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不惜把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丑化成不正常的“变态者”“恶魔”。

第四,戏谑恶搞,冷嘲热讽。采用段子、笑话、搞笑视频等方式,极不严肃地对待英雄人物,对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不但不尊重,相反还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丑化英雄形象。

除了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以外,历史虚无主义还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和历史事实进行大范围的“虚无”。在这方面,其惯用手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支流当主流。历史虚无主义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所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在历史的某些细枝末节、边边角角上大做文章,把它们当作历史本身或者历史的主干,用支流否定主流。比如,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挖掘国民党抗战的史实和细节,企图淡化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第二,滥用“假设”“虚构”,来否定、丑化真实的历史,重新“描绘”“想象”以建构“美好的、理想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过一系列“假设”:“假设不搞五四运动”“假设中国未参与朝鲜战争”“假设没有苏联解体”“假设没有抗美援朝”,等等。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钟爱“假设”,根本目的在于否定真实存在的“三史”13。

第三,不重正史、信史,重野史、“演义”和“私人回忆录”,习惯于把“演义”一类很不准确、难以求证的“历史记录”当作历史本身。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利用普通大众不求甚解、偏爱通过“演义”来了解历史的特点,经常从文艺化的“演义”中寻求历史根据,或者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从其他很难确证的“野史”中寻找支撑,或者偏重于大量采用一些“私人回忆录”,以“补写”“重写”“三史”。

第四,把历史碎片化,肢解内在联系,拒斥和摒弃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历史。特别是把一些历史事件不讲前因后果地任意剪裁,然后在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片段上大做文章,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地认知历史。比如,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描绘成“黑暗的失败的”历史,无视其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

(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常用外衣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往往编织了各种各样的外衣。有些外衣平淡无奇,以至于“润物细无声”,让人失去警惕,在不知不觉中被接受、认可;有些外衣“法相庄严”,表面上看“有理有据”“金光闪闪”,让人“难以抗拒”乃至“顶礼膜拜”;有些外衣“生动俏丽”,贴近生活,甚至成为“心灵鸡汤”“情感软文”;有些外衣被冠以“神圣光环”,让人“深以为然”。

概而言之,从具体形式上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常用外衣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术研究、学术创新”的学术外衣。这种学术外衣又表现为两种形态:其一,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以号称“历史科学之父”的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名言“如实还原、秉笔直书”为“金科玉律”,不遗余力、竭其所能地挖掘事实,痴迷于事实考证和资料挖掘,企图挖出与正统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不一样的“历史细节”;其二,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反思已有的定论,质疑既成的共识,挑战正统的说法。当然,在现实中更多表现为两者的结合,即在挖掘到一些“新材料”“新史证”的基础上,以“如获至宝”的姿态呼唤“反思”“创新”,要求“补写”“续写”“改写”甚至“重写”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结果,在这种“学术研究”中,辉煌伟大、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的“三史”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帝王将相史”,变成了相互残杀的“罪恶史”,变成了违背人性的“血腥史”,变成了和所谓“自由民主博爱”背道而驰的“错误史”。

2.“文学创作、艺术加工”的文艺外衣。这种外衣的实质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实现所谓的“让历史更生动”“让(历史)人物更丰满”“让人性更真实”的“历史抱负”。在这些“文艺外衣”的包裹下,要么把厚重、复杂的历史“浓缩”为个别人物、人群简单的生活史,或者以个别人物、人群的不幸命运史取代波澜壮阔、进步与代价并存的“宏大历史”;要么以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价值好恶、观念先行来放大某些历史细节,以小我代替大我,不惜以“艺术的夸张”极尽铺陈,沉湎于个体情感和“文艺场面”的“互动”而不能自拔,无视历史的整体意义和总体价值,把民族记忆蜕变为个体滥情,把历史中恶的一面进行夸张性展露;要么以“人性”为尺度,“再现”“重构”历史,或者极力彰显个体人性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或者努力呈现目的(善)与手段(恶)之间的冲突。总之,一部付出巨大牺牲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被丑化为人性受到束缚压抑、戕害异化甚至人性泯灭的单一历史。不仅无法做到“一叶知秋”,反而变成“一叶障目”。

3.“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舆论外衣。所谓“舆论外衣”指的是把严肃的历史研究、历史问题“巧妙地”转化为社会舆论,在迅捷地扩大传播面和受众面的同时,“变庄严为随意”“化大事为小事”“四两拨千斤”,让人难以定性、难以追责。因此,这种舆论外衣有最关键的两招:第一,以“言论自由”为旗号,强调“言者无罪”,以自我为中心指点人物、评论历史。其中很多以轻佻的态度戏说历史,随意臧否历史人物,甚至不惜“现身说法”,以自己认为的“人之常情”“世之常理”来反思、反驳甚至反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第二,以“思想自由”为旗号,强调“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以“我想”“我认为”“我的看法是”为借口,使正统的、公认的历史经过“个人思考”而“变相”“变色”“变调”。既然是“思想自由”,绝不能“因思获罪”,因为“思想自由”本质上是“自我思考”的人权,往坏处想最多也就是“自娱自乐”。即使这些所谓“自由”的言论、思想成为影响很大的社会舆论,要么是因为它们很在理、很有力、很能服人,要么是传播者、受教者、悦纳者自己没有辨别力、判断力,不能归罪于言论者、思想者。

有了以上三种外衣,历史虚无主义就有了隐身衣或护身符。更重要的是,这三种外衣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文艺化、舆论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总是援引“学术化”的“最新成果”“最新发现”作为支撑;学术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文艺形式、舆论形式来强化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而网络技术、自媒体技术使这三者的融合更为迅速高效。

(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

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非常善于利用微信微博、QQ群、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和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而且难以有效预防;善于迎合民众的猎奇心理,善于利用互联网一代(即青年一代)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和后现代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重大的舆论事件都跟历史虚无主义紧密相关的原因之一。

第二,擅长“质疑”“虚无”“解构”,习惯于“破而后立”。这样一来,和其他思潮相比,历史虚无主义非常突出的特点表现为:正面的、具体的主张往往含而不露、隐而不彰,其价值用意和诉求较为隐讳。历史虚无主义不像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那样有直接、明确、公开、具体的政治主张,其意识形态特征不是很明显,意识形态本质并未充分暴露。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受其蛊惑和影响的重要原因。

第三,不像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宪政主义等社会思潮那样,在具体明确主张下有主要代表人物甚至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联系等,相反,“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是一般人都会否认和推诿的称号,很少“历史虚无主义者”会承认自己在“虚无”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最多承认这是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或思想言论自由。因此,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文艺家往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三、新时代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对策

正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学术研究、文艺创作、言论和思想自由等外衣,并且非常善于隐蔽自己,所以有人据此断言“并不存在批判者所指认的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堂吉诃德与风车的战争,因为“批判对象是虚的”,很多马克思主义者“热衷于投入没有对手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战”14。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强劲的对手”“狡猾的敌人”,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对待历史虚无主义一定要有持久战、长期战的心理准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第二,揭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发掘各种渠道、开辟多种路径形成最优合力。

(一)必须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来看待

既然是政治问题,当然有必要动员国家资源、政治力量采取一些必要的实际行动。当然,这些行动应注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批评,一手抓正面的宣传、教育。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国家层面的立法、立规保护活动。主要指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针对那些有重大恶意、手法恶劣、产生严重后果的历史虚无主义行为,以法律的力量严加惩罚和防范;执政党制定党纪党规,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带头保卫“三史”的严肃性、权威性。应该说,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比如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比如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调“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言行,都是严重的违反政治纪律行为。当然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2.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管理,既要注重正面扶植,也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引导和监管。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靠媒体发声以影响社会,没有媒体的助力,历史虚无主义基本上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为此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积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鼓励“三报一刊”、各省级日报等主流报刊发表权威声音,捍卫“三史”的权威性;鼓励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播放与“三史”相关的、充满正能量的影像资料,或者开设专门栏目,进行“三史”的正面传播和普及教育。

第二,高度重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网络媒体。具体来说,要做到:(1)强化各主流媒体附属网站的正面宣传教育功能。如全国性的新华网、光明网、求是网、社科网;地方性的南方网、河南网等。(2)要大力扶持近年出现、发展势头良好、充满正能量的新型网站。如紫网在线、西征网、海疆在线、观察者网、独家网等。(3)要加强对境外重点媒体的监控。如路透社、法新社、独立报、合众社等境外主流媒体,以及东网香港、自由亚洲电台、博讯等。(4)重点加强对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专项审查,严格按照国信办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和“约谈十条”,开展专项审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5)注意利用和引导国内舆情调查机构、组织。现在国内有一批很有影响力也颇有价值的舆情调查、研究机构、组织,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等。这些机构不仅可以为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相对专业的调查分析、比较准确的舆情动态,而且可以以研究机构、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名义发声,发表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言论。

(二)必须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思想战线的“伟大斗争”来看待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政治思潮,决定了思想和认识领域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在这场思想领域的伟大斗争中,必须明确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首先,对历史的不知、不懂问题。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受众和传播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历史的不了解、不熟悉,以至于“以讹传讹”。知史、懂史才能更好地信史、敬史,进而远离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敢于主动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

其次,由于文艺化、舆论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很重要的招数在于以主观情感、主观想象或者观念先行来“假设”、编造从不存在的历史,或者“艺术加工”“文学再现”“文艺虚构”出“不一样的历史”“新的历史”。为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务必“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一定要有“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15。

再次,有些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学术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大都非常强调史实和考证,它辩称历史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史实。在对琐碎史实、细节的挖掘和考辨上,历史虚无主义确实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最具蛊惑性的地方。一定“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16,要在正确的史观、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收集、甄别、挑选、分析史料和史实,否则历史就成了以时间为线索的史实堆砌、拼接,或者是事实的偶然聚合,或者是杂乱的冲突,看不出意义,不关注因果,看不出普遍性、内在趋势和规律,也就无所谓正确和错误。

鉴于以上三个事关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基本问题,新时代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应着重推行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和扩大国家公祭活动。当前,国家已经“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了隆重活动”。应该说,这些活动具有很大的正面教育意义。今后还可以考虑再增加一些公祭日,举行更多的公祭活动。通过公祭活动,实现对全民的“普史”教育,强化全体民众的历史记忆、深化民族记忆,推进民众认知历史。

第二,进一步完善历史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注意实现历史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与可读性、育人性的统一,要加大对历史教材教辅读物的编撰力度,因为教材教辅是大部分青年学生了解历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青少年文史读物的监管、审查,因为也有不少孩子的历史观是在文史读物的浸润中形成的。与之相互支撑,加快推出更多关于历史的文艺精品。好的教材教辅、文史读物、文艺作品有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关“三史”的档案馆建设、博物馆建设、历史图片展史料展建设,强化对“三史”史料的澄清辨明工作,强化对“三史”原始史料、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出版;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网络平台,把这些史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使之网络化、在线化,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第四,加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队伍建设,形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统一战线”。首先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建设三支队伍:一是历史课专业教师队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队伍。要求他们既要具备必要的“三史”知识,又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要自觉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其中,特别要注意加大力度扶植思政课教师和党史研究教学专业队伍。其次,合理鼓励、培育社会“隐形队伍”。主要指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历史虚无主义者嘲讽为“自干五”(“自带干粮五毛党”)的一批人。这批人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却有共同特点,即自觉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保卫“三史”,传播“四个自信”,并且知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同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17。希望通过这个“统一战线”,进一步实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进一步加大对唯物史观的宣传。

第五,加强对高校重点院系、党校、社会科学院一些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和扶植。当前,有些重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院、党校都已经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动建立一些数据库或资料库,制作专门的网站网页,进行专门的网络链接,以形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专业声音”“集体声音”,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效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加大支持和扶植力度。

注 释:

1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2 王瑾、文世芳:《1949-1989年<人民日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

3 徐学江:《胡启立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国对外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对成绩和缺点要有正确估计,要大力改进文风》,《人民日报》1986年12月4日。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8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5、223-224页。

6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3页。

8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9 余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10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5期。

11 《新设计师习近平·文化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5/c1001-26032453.html。

12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

13 王志民:《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http://theory.rmlt.com.cn/2015/0901/401264.shtml。

14 郭世佑:《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与虚》,《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

15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

16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

17 《“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陈美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