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心齐发”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近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在家国情怀的滋养下,爱国主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创辉煌的力量源泉。回望过去,从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践行;展望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牢精神支柱,卯足强大动力。要以《实施纲要》为基本遵循,在多走心、促入心、抓重心上下功夫,不断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多走心。爱国主义既不是晦涩难懂的“高大上”理论,也不是无法落地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有具体内容的价值引领、可指导实践的精神力量。这就决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对空”、走形式,一厢情愿地灌输理论或者不分对象的“一锅炖”,而是要多走心,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要研究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深挖爱国主义的外延,丰富教育内容;要搞清楚全体人民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上的短板和不足,新需求和新期待,把准教育方向;要立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明确教育目标,确保教育内容丰富生动、与时俱进,有效防止出现“雁过不留声”、“雨过地皮湿”等不良现象。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促入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民族精神,凝聚奋斗合力,如果做不到入脑入心,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讲,坚持传承和创新,让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才不会产生“教育疲劳症”、“活动厌倦症”。要想实现爱国主义入脑入心,创新更丰富的教育渠道、更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关键。要敢于打破传统“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受众进行“滴水细灌”,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私人订制”;要在线下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互联网+”教育方式的探索,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指尖上开展;要把握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抓重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精心浇灌,爱国的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劲动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的根源所在。要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汇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在互动教学中讲授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言传身教中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行动,在浓厚氛围中浇灌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的爱国主义行动观,争做有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爱国主义成为照亮新征程的精神灯塔、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之时,我们的国家必能克服前路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彼岸。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