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宣讲轻骑兵 理论文库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张志洲: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11-14 11:57 来源: 宣讲家网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外交方面的内容时提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呢?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志洲教授。您好,张教授!

张志洲: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它有着怎样的国内国际背景?

张志洲:从国际背景来看,第一,和平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第二,虽然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是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形成了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第三,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潮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虽然在今天,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战争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但是从冷战之后的情况来看,每隔几年还是会发生一次局部战争。很多战争危机、战争威胁并没有消除。在发展领域,不仅国内发展得不充分不平衡,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将几个方面的国际背景综合起来看,人类社会一方面充满着希望,另一方面也充满着挑战。因此就需要我们重新树立一个国际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国内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他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还包括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今天仍然如此。第二,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会有一些新的思考。同时,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也在增强。第三,过去几十年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在物质发展领域、经济发展领域对世界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越来越接近,中国也应该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文化和思想。中国在发展起来之后,一些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强大起来之后的国际政策、国际目标是表示担忧的,由于对中国的不了解,所以采取了一种指责、抹黑的方式,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最近几年表现为“修昔底德陷阱”论。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国际舆论的种种负面评价?就是要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下,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基本国际政策和国际目标。所以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增信释疑,是为团结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为一个与大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共同美好目标而奋斗。

张志洲2

张志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主持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些方面的含义?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主持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张志洲: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承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和平发展的内容很多,表现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决摒弃冷战思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子。在解决国际矛盾和纷争方面,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贸易发展领域,也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在文明和文化领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国防政策领域,很多国家对于中国发展壮大以后国防政策走向是有质疑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即使发展起来也不称霸。当然,我们也声明,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和平发展政策才会落到具体政策上;也只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与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相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上有什么创新性?

张志洲: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基本上还是以西方理念为主导来构建的,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首先,现有的国际关系理念就是现实主义,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关系,遵循的是一种国家理性的、自私的哲学。它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实行的是一种零和博弈。除了现实主义之外,冷战之后,非常流行的一种理论就是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国家和国家之间,文明的冲突会成为主导人类冲突的主要方式。还有一种是国际主义。虽然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以前经常提到的一种理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把世界划分为两大对立阵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性,只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是需要超越的。以上这几个方面是现有的传统国际关系理念。虽然这些传统的国际理念在过去时代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今天是有明显不足的。

那么,与这些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体现在哪里?第一,它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概念,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第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国际合作不是一条权宜之计,而是人类繁荣发展的根本需要,所以中国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第三,西方传统理念的国际关系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是冷冰冰的权力和利益的关系,所以通常被认为是没有人情味儿的,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包含着很强的人文精神和人情味儿。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与和平的联系。这种和平不是西方所说的短暂的和平,而是持久的和平;不是作为手段的和平,而是作为一种根本理念的和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是以和为贵的一种文化精神。

主持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外交赢得软实力和话语权有什么意义?

张志洲:中国外交非常重视软实力和话语权的提升。软实力有几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制度,包括我们的国内制度,同时我们也参与了国际制度的建设;第二是外交政策;第三是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价值观,一旦获得认同,就赢得了软实力。第四是国际话语权,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议题的引领性、概念的创新性、话语的融通性、论证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等。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政策实践的推动来看,一方面它容易被很多国家所认同、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套创新性的理论,有一套融通中外的理论。所以我们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能够为中国外交赢得软实力和话语权。

主持人:再好的思想和理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才有价值。您能否给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中国外交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张志洲:你讲得非常对。再好的理念只有落实到政策的实践上才会有真正的价值。中国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在许多政策上加以推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些很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说和平是最重要的,和平是最能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如果中国在解决国际矛盾、国家争端时采用了非和平的、战争威胁的手段,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了。从中国自身来说,多年以来,我们也是面临着很多战争的压力和威胁,比如南海问题、中印边境冲突等。很多国家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发动战争,但是中国人总是非常耐心的、用和平的方式来争取争端的解决。

在经济发展领域也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参与维护和推动了国际制度的建设,像APCE、G20、金砖国家会议、亚投行等,最典型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种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划、发展议题,带动其他国家一起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基本精神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完全吻合的。

主持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之间的关系?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就是中国梦。十九大报告中也非常清楚的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世界发展到今天,很多矛盾、很多问题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所解决不了的,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智慧。而且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谐,讲究仁者爱人,讲究天下大同,这种独特的智慧能够解决全球化时代很多矛盾。再比如中国外交强调亲诚惠容,这就是一种有人情味儿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

主持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涉及大量的资源投入,中国在这方面能够承担资源投入的压力吗?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人类社会的长远梦想,所以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人力物力投入来衡量。中国对于自己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能够承受多少的投入,心中还是有数的。

第一,中国要做一个榜样,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同。

第二,中国要立足于现实——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中国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引领作用。中国要在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包揽国际事务。

主持人:那么中国在这方面承担的资源投入的压力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张志洲:所谓资源压力,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把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际上,中国梦的实现和世界梦的实现,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相互促进的,是并行不悖的。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是我们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点没有变。一方面,我们还要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全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组织和引领其他国家一起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来说,我们既要朝着一个长远目标前进,又要立足于现实。

主持人:在外交方面,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张志洲:对。中国特色应该是运用中国智慧,发挥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外交中的“巧实力”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仅凭人力物力的投入,要发挥理念的作用、价值观的作用、文化精神的作用。

主持人:感谢张教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共同体 人类 命运 张志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