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外交领域学者带您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宣讲家网为网友更好的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摘编汇集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多角度的理论阐释,带您一起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1.问题: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
李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要为中华民族自身利益服务,也服务于国际社会,为全人类谋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世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理念。这一倡议也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回顾人类历史,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提出一些理念,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其背景正是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2.问题:怎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之间的关系?
张志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就是中国梦。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
世界发展到今天,很多矛盾、很多问题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所解决不了的,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智慧。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谐,讲究仁者爱人,讲究天下大同,这种独特的智慧能够解决全球化时代很多矛盾。比如中国外交强调亲诚惠容,这就是一种有人情味儿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
3.问题:中国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提出怎样的“中国方案”?
赵可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即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是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问题: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落实?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十九大报告特别重要的一个新亮点、新贡献,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共商”是指任何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从一开始起,就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商量,共同制定规则。
“共建”是指我们在整个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中,都用参与式、包容式的伙伴关系来处理、来实施,而不是某一方面强加于人。
“共享”是无论这些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取得多少成就、获得多少成果,不是一家独享,更不是仅某一方受益,而其他方受损。
在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按照正确的义利观,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为世界更加和平、富裕和公正做出中国的贡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展现中国的胸怀和智慧。
5.问题: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哪些贡献?
凌胜利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诉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仅停留在话语层面,而是通过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方案来逐渐推动落实。
从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来看,正确义利观和新安全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翼”,“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成为两大抓手,多层次的命运共同体推进和多领域的全球治理成为重要路径。
【内容来源于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
责任编辑:叶朝玉